Fiske等的研究中提到“大多数刻板印象是混合的”。SCM假设许多目标群体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混合的,即在热情和能力双维中,大多数群体被评价为热情但是缺乏能力或者有能力但是不够热情友好,处于既热情又能干和不热情也不能干的群体很少。美国的一些研究结果证明,很少有群体被刻板地认为能力和热情都低,而且只有被试的参考群体(reference-group),包括内群体(如学生)和社会原型群体(societal prototype group)(如白人和中产阶级)被认为热情和能力都高[5]。在性别刻板印象量表的性别差异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被试在男性分量表上的性别差异显著,而在女性分量表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具体的维度上,被试在男性分量表中,在能力、职业、外表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在女性分量表中,在热情、职业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其中,在男性能力、职业和外表维度,男性比女性更加刻板;在女性热情维度,女性比男性更加刻板;在女性职业维度,男性比女性更加刻板。这一具体的性别差异结果说明,对于男性刻板印象,男性比女性持有更加传统的观念;而对于女性刻板印象,只有热情和职业两个维度有性别差异。结合对结构关联效度的研究结果,由于CSRI主要都是人格特质的描述,因此特别分析其与特质两个子维度的相关,我们发现,在男性特质的比较中,正性特质中能力维度的相关高于热情维度,负性特质中热情维度的相关高于能力维度;而在女性特质的比较中这一结果正好相反。这一结果说明本研究中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混合的,认为男性是高能力低热情而女性是高热情低能力的。这印证了SCM的研究结果,在SCM的研究中认为男性是高能力低热情而女性是高能力高热情的。本研究没有得出女性是高能力的结果也是相对的,可能和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关。
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把男人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非情感化的,女人是被动的、依赖的和富有爱心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要求两性必须遵守严格的性别角色规范。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主要靠体力劳动生活的社会里,女性的确是弱者。女性骨骼承受力弱,上下肢绝对长度短于男性,女性软组织属脂肪型,松弛、乏力。在体力方面男强女弱,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而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使其在生产中处于主要地位,自然就取得了管理社会事物的权利。基于对力的崇拜与追求,人类很早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定式:男性要创造财富、管理社会、控制局面、保护女性,要体魄健壮、聪明多智、冷静理智。这是男性的社会角色原型。而弱小、温柔、美丽、勤劳、谦让恭敬、充满爱意则成了似乎难以改变的女性形象模式。这种女性的形象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的。社会视女性为弱者,女性也默认自己为弱者。因为是弱者,所以要依附他人,受人保护;因为是弱者,所以要温柔多情,千娇百媚。因为男强女弱,所以“男主外,女主内”。
对男女两性的角色期待,既有生理差异的原因,也有其社会经济的原因,还有其社会文化习俗的原因。无论这种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区别及角色期待是否合理与正确,这种角色期待都是客观存在的。性别角色已作为一种“定型”普遍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这种“定型”概括说就是“男强女弱”,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定型”作为衡量两性的标准。过去几十年,性别约束已经变得宽松,但性别角色仍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许多研究(钱铭怡,1999;秦启文,2001;刘红,2002;冉超凤,2004)都证实了尽管我国青少年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与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相比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仍然对人们的性别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www.daowen.com)
还有已有研究证实(吴荣先,2001),男性比女性在性别角色观念上更具有传统性,男性更喜欢传统的性别角色,这是因为传统的性别角色更有利于保持男性自尊,对男性更有利。本研究中体现出的性别差异也印证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