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护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研究,反映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取向对心理与行为过程的内部机制的关注和探讨。美国心理学者提出的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认知策略、刻板印象改变的归因模型以及反性别刻板印象的抵制行为功能模型,对于人们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护有很好的解释力。
已经有大量研究支持了认知加工机制在维护性别刻板印象中的作用(Yzerbyt等,1999;Lyons等,2003)。维护性别刻板印象的三种认知策略,从信息加工方面解释了人们维护性别刻板印象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方式。但是,对人们在什么样的条件和情境之下采取哪一种行为策略,已有的认知研究并没有给予回答。性别刻板印象改变的归因模型,归纳了人们在面对与性别刻板期望相反的行为时不同归因路径和归因倾向,更好地解释了认知过程中对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心理过程。
而从反性别刻板对象的具体行为出发提出和验证“抵制行为的功能模型”更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这一模型从观察者(性别期望被违背,采取抵制行为者)和表演者(违背了性别期望,受到抵制者)两方面考察了人们对反性别刻板印象的抵制行为的产生和影响。这一结论充实了先前研究者所忽略的领域,对今后的研究也很有启发,但是用抵制模型来解释人们对刻板印象的维护也值得进一步探讨。首先,要证明抵制行为在维护刻板印象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仅需要实施抵制的观察者能够意识到抵制行为会对后来观察者的刻板印象有影响,也依赖于反刻板的表演者为避免遭受抵制而采取的防御策略能够对后来的观察者的刻板印象有影响。因此,在抵制行为模型图中所示的过程是否确实起到维护刻板印象的作用,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观察者真实的刻板印象程度加以检验。其次,在维护刻板印象的研究实验中用输掉比赛来激发被试的抵制行为,这样得出的抵制效应也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可以假设,如果改变实验情境,人们也许不会产生明显的抵制行为。人们是否只在反刻板的对象做出威胁到自己自尊的行为之后才会有明显的抵制反应,而反性别刻板对象的行为并不直接威胁到自己自尊的时候,人们是否不会有明显的抵制行为,这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性别刻板印象及其维护行为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带有特定社会和时代的色彩,因此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护也涉及文化变量问题。尽管总体而言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性别刻板内容相似,但中西文化差异也必然对维护中的认知、归因、情感体验和行为策略有影响,相应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护机制中西方也可能有所不同。在比美国文化更加求同的中国文化中,人们维护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动机强度可能更大,会更加注重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反性别刻板印象的对象的归因、评价以及抵制行为应该与西方有差异。可见,不同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维护的异同,自然成为今后研究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注释】
[1]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图式看作“原发想象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示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图式会建立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www.daowen.com)
[2]Festinger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人们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不一致的信念,或表现出与自己原有信念不一致的行为,或面对的新信念与原有信念相冲突时,人们会经历认知失调,驱使他们去降低或消除这种不一致带来的紧张和不适感。
[3]支配型领导更像传统的领导,他们往往会自行决策,然后下达指令;参与型领导则会更多地与他人互动,重视共同的发现和创造。
[4]backlash原本指一种“后坐”的物理现象,后来被形象地用作政治性话语“抵制”,例如,民众强烈抵制(backlash)非法移民政策。
[5]Schwarz和Clore提出了情绪信息等价模型,认为人们对自己所处的情境和关注点随时都在自动化、内隐地做出评估,也许人们并不能意识到这种评估过程,但却能够产生相应的情绪感受,人们能够根据这些情绪感受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参见Schwarz,N.&Clore,G.L.Mood,misattribution,and judgments of well-being:informative and directive functions of affective stat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3):5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