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隐联想测验揭示的机制

内隐联想测验揭示的机制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研究要考察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需要对导致相似性的其他方面进行严格控制。近年来有学者使用IAT实验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据去评估内隐认知加工的不同成分,并建构数学模型。内隐加工过程的四成分模型认为IAT效应中包含四种心理过程:联想激活的自动过程;刺激区分的能力;克服自动联系的能力;猜测偏差。

内隐联想测验揭示的机制

目标概念类别和属性类别共享相似属性特征的程度或联系紧密的程度可以很好地解释IAT效应(Schnabel、Asendorpf、Greenwald,2008)。相似性的基础可能是概念之间的某种紧密联系,也包括刺激的熟悉性或单词长度等。如果研究要考察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需要对导致相似性的其他方面进行严格控制。IAT认为概念类别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促进这两个类别在同一个反应键时的联结任务(De Houwer、Geldof、De Bruycker,2005)。De Houwer(2003)将这种促进效应归于刺激—反应相容机制,并认为如果具有相似性的类别安排在同一个反应键时,目标与属性信息会产生协同反应倾向;与此相反,如果不具有相似性的类别安排在同一个反应键时,目标与属性类别会彼此发生冲突,从而反应时增加[2]

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Mierke和Klauer(2001、2003)提出的任务切换解释,认为不相似类别配对需要被试在两个有明显区别的目标和属性之间进行切换,而紧密联系的类别配对只需要考虑与属性相关的信息,因此任务切换会造成反应时变长。另外,有研究显示任务切换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只占IAT效应的一小部分,并独立于测量到的类别之间的联系(Back、Schmukle、Egloff,2005;Teige-Mocigemba、Klauer、Rothermund,2008)。(www.daowen.com)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的解释都指出类别标签和个别刺激构成了整个IAT效应(Steffens、Plewe,2001)。近年来有学者使用IAT实验的反应时和错误数据去评估内隐认知加工的不同成分,并建构数学模型。IAT扩散模型分析分离了三种不同的成分:(1)两个联合任务中信息积累的容易度和速度,该成分与外显态度测量显著相关;(2)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情况,与因任务切换而产生的方法变异显著相关;(3)导致IAT效应的非决策成分(Klauer、Voss、Schmitz、Teige-Mocigemba,2007)。内隐加工过程的四成分模型(Conrey、Sherman、Gawronski、Hugenberg、Groom,2005)认为IAT效应中包含四种心理过程:(1)联想激活的自动过程;(2)刺激区分的能力;(3)克服自动联系的能力;(4)猜测偏差。为了评估四成分模型和扩散模型的实用性,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显示不同心理成分的可信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