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刻板印象权重与偏好-两维度讨论

刻板印象权重与偏好-两维度讨论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维度的权重和偏好问题即热情和能力两维度在认知过程中孰重孰轻的问题[4]。但Abele和Wojciszke发现个体在自我知觉时更看重能力维度,在对人知觉时更看重热情维度,他们深入研究后提出两维度的双视角模型: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热情的权重要高于能力;从行动者的视角来看,能力的权重更高。当然,热情与能力的权重和偏好差异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如性别、文化、情境等的影响。

刻板印象权重与偏好-两维度讨论

维度权重和偏好问题即热情和能力两维度在认知过程中孰重孰轻的问题[4]。目前比较受到认可的观点是在社会认知中存在热情优先效应,即知觉者会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来搜集热情信息,在做出评价时赋予热情信息更多的权重(Fiske等,2007),随后的许多研究也给予了证实(Abele、Bruckmüller,2011)。但Abele和Wojciszke(2007)发现个体在自我知觉时更看重能力维度,在对人知觉时更看重热情维度,他们深入研究后提出两维度的双视角模型(dual perspective model,简称DPM):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对人知觉),热情的权重要高于能力;从行动者的视角来看(自我知觉),能力的权重更高(Abele、Wojciszke,2014)。虽然这一模型对热情和能力的权重差异如何受到知觉视角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但它并没有对为何既存在热情优先效应又会出现自我—他人差异做出解释。在随后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观察者对自身的评价是高热情/高能力的,但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评价仅仅是高热情的(Abele、Bruckmüller、Wojciszke,2014)。这可能是由于在自我知觉过程中,知觉者既看重热情,也看重能力,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如此两种观点才能共存。

当然,热情与能力的权重和偏好差异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如性别、文化、情境等的影响。如传统女性角色会更强调热情,传统男性角色更强调能力;集体主义导向更强调热情,个体主义导向更强调能力(Fiske等,2007)。不同文化下,个体的认知对情境的依赖也是不同的。欧美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低语境的,其认知具有情境独立性的特点;而东方文化如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高语境的,其认知具有情境依赖性的特点。对社会内容维度的偏好可能是依赖于个体所处的具体情境的,如在完成学术任务、工作任务时,人们可能更偏好高能力的对象,而在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环境中可能更偏好高热情的对象。(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