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刻板印象的评价与展望——SCM对社会性偏向的新思路

刻板印象的评价与展望——SCM对社会性偏向的新思路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实证研究而言,SCM为进一步深化与扩展刻板印象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深入了解人们的社会性偏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课题。其实在Fiske等人的实证研究中,就发现SCM的群体偏好假设没有被完全证实。SCM在美国和东亚被试的研究中,评价的群体在成员身份之间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如老年人、女人、穷人、基督徒等群体成员完全可能交叉。

刻板印象的评价与展望——SCM对社会性偏向的新思路

自从Walter(1922)提出刻板印象的概念后,刻板印象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性偏向的一个相对稳定的领域。然而尽管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很多,但是理论主要集中在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一直缺乏关于刻板印象内容的理论和研究。Fiske等人提出的SCM是在对相关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型的刻板印象内容结构模型,而且通过在不同文化样本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模型的主要理论假设。将复杂的刻板印象内容简化为能力和热情两个基本维度和四个主要假设,是模型非常突出的优点,因为简化的模型不仅可以清晰地反映理论,而且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工具,对不同文化应用相同结构和体系的框架能够进一步证实和发现刻板印象跨文化相似性或差异。BIAS Map在此基础上拓展了热情和能力可以预测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热情和能力两维度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印象形成与后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中的根源性作用。

验证SCM的一系列实证研究也为刻板印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比较规范的样例。任何潜在的关于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存在文化普遍性的假设都应该在多种文化中加以测试。Fiske等人不仅在美国的群体中有效操纵了刻板印象的感知者(被试)和目标群体两个核心因素,而且通过不同于美国文化的感知者评定本土的群体来验证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主要原则,为SCM的普遍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实证研究而言,SCM为进一步深化与扩展刻板印象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深入了解人们的社会性偏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课题。例如,刻板印象与偏见和歧视的关系,可以在热情与能力两个维度进行细化分析,对于不同对象的情感偏差和行为应对偏差,是否也具有热情和能力维度的特点。如果可以得到一些明确的结论,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或减少情感偏差和行为应对偏差,无疑是具有应用价值的。当然,SCM还存在一些有待确证的问题,验证SCM的研究也有值得分析的地方,因此今后在刻板印象内容领域的研究在以下方面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首先,刻板印象的内容和结构,是否只是能力和热情双维需要进一步验证。Anderson等人用多维评定方法考察108个形容词,发现刻板印象具有结论性(conclusive)和动力性(dynamic)两维度和描述国民印象的11个形容词群集。Edwin和Hub(1999)在探讨东欧六国青少年的国民刻板印象时发现国民刻板印象有道德(moral)和能力(ability)两维度。佐斌等人(2003、2004)关于中国青少年对于中国人形象和10个国家的国民刻板印象研究(孙利,2004),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国民刻板印象存在着7个维度:道德、财富、做事态度、理智、情趣、肤色、艺术。可见,刻板印象内容的因素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确定。

其次,SCM的泛文化普遍性的结论还需要深入分析和更多的研究来检验。文化心理学家认为不能把美国的社会认知想当然地普遍化,因为人们曾经认为那些基本的人类认知过程,如自我增强和倾向归因是普遍存在的,现在在文化的背景下却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和复杂性(Choi等,1999;Heine等,1999)。其实在Fiske等人的实证研究中,就发现SCM的群体偏好假设没有被完全证实。的确,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对于“热情”和“能力”是不是有着相同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因为人们已经发现东西方对于“道德”、“公平”、“思维”等的理解是有文化差异的。另外,SCM实证研究中作为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香港样本,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再次,尽管刻板印象是一种对于目标群体的比较笼统和固定的看法,但是人们在评价具体的对象时,刻板印象内容却受到群际边界(成员身份)、群体接触历史、群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SCM在美国和东亚被试的研究中,评价的群体在成员身份之间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如老年人、女人、穷人、基督徒等群体成员完全可能交叉。因此这些群体在热情和能力双维中的分布,在应用到具体的现实群体成员时存在着不确定性。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在不存在成员身份重叠的群体中进行验证。

最后,对于SCM的混合刻板印象内容的假设也应当细化检验,因为它们具有很多不同的类型。除了美国数据显示的两类典型混合刻板印象——“能干但不友好”的嫉妒偏见(envious prejudice)(主要指向亚裔、犹太人、职业女性等)和“友好但是无能”的家长式偏见(paternalistic prejudice)(主要指向仆人、传统女性、老年人等)之外,每一个社会都可能有自身的刻板印象细分原则,而且对于内群体和外群体形象的评价与区分也不一定基于同样的标准。(www.daowen.com)

【注释】

[1]社会认知学派是以心理学认知学派的观念研究社会认知问题的一种理论,主要探讨人的认知过程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中的作用,它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2]“热情—冷漠”这对核心特质是Asch在1946年的研究中最早发现的,这一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际知觉的先河。

[3]这是Fiske提出的一种进化心理学的解释观点,反映两维度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作用。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对两维度进行解释,如本体论和功能论,本书后面还会涉及这一问题。

[4]这三个研究是在两维度提出之初比较重要的研究支撑,研究被试分别来自美国、欧洲和东亚三种不同的文化,这也为两维度的普知性提供了初步证据。后来,随着SCM模型的发展,研究者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又对两维度进行了检验,表明两维度具有很高的普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