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stereotype)、偏见(prejudice)和歧视(discrimination),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的社会性偏向(social bias,又称社会性偏差)的三个紧密关联的领域。由于社会性偏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其进行解释的理论也就不少(Gilbert等,1998)。总体来看,西方社会心理学者倾向于对社会性偏向的三个概念进行区分和研究,然后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刻板印象属于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偏见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对象的情感反应偏向,而歧视则是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行为偏向(Fiske,2004)。由此,刻板印象自然就成为理解社会性偏向的一个基本问题,其研究成果也较多。
刻板印象是由人们对于某些社会群组的知识、观念和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Macrae等,1996)。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看法。由于刻板印象的具体内容即目标群体的主要特征随着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时间和情景的不同而变化,社会心理学一直局限于对某些对象群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回避对于刻板印象的内容分析和心理结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认知学派的影响下[1],人们更是将重点放在刻板印象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影响因素方面,如基于社会分类和关系性质的“分类与关联自动偏向理论”(automatic biases of categorization and association)、基于群体资源受到威胁的“现实群体冲突理论”(realistic group conflict theory)、基于群体社会地位受到威胁的“社会优势取向理论”(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基于群体成员身份受到威胁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与寻求群体和谐性的“内群体偏好理论”(in-group favoritism)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探讨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然而,刻板印象的认知加工机制需要在不同的刻板印象实例中加以验证,这样刻板印象的内容就成了社会心理学难以回避的问题。于是,近年来刻板印象的内容渐渐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维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Fiske等人提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简称SCM),而且SCM得到了在不同文化样本中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Fiske等,1999、2002、2004、2005)。(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