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是按照性别、年龄、种族或职业等线索进行社会分类而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群及成员特征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与对人和群体的人格和行为特点的认识密切相关,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自从1922年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各种类型的刻板印象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关注刻板印象的内容和文化表征,调查人们对国民或民族、年龄、性别、职业等刻板印象的具体内容的描述。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人们也开始解释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来解释刻板印象,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动力解释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社会冲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
刻板印象也是对复杂信息进行组合与加工的方式,是我们认识他人和社会群体的一个框架,因此刻板印象对社会认知过程和结果都有特定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事实上,至今为止刻板印象的一个主要研究目的是在揭示刻板印象产生的机制的同时,确定哪些因素可以对刻板印象的形成及性质产生影响。当前的诸多研究已经发现知觉者、知觉对象、人际互动及其环境特点等多种因素都对刻板印象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看,刻板印象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形态。根据目标对象的群体来看,目前主要的刻板印象研究集中在年龄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职业刻板印象、国民刻板印象、阶层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等。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刻板印象包括外显刻板印象和内隐刻板印象,外显刻板印象是受意识控制的,而内隐刻板印象是一种自动化的不受意识控制的加工方式。
由于刻板印象的具体内容即目标群体的主要特征随着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时间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早期的社会心理学重点关注对某些对象群体的印象特征进行描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认知学派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重点放在刻板印象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影响因素方面。刻板印象的认知加工机制需要在不同的刻板印象实例中加以验证,这样刻板印象的内容又成了社会心理学难以回避的问题,于是近年来刻板印象的内容再次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有影响的成果是Fiske等人提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在不同文化样本中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www.daowen.com)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认为,刻板印象的内容是在能力和热情两个维度上的评价组合。由于社会中普遍存在群体之间的竞争和群体地位的差异,因而人们对于自己所在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评价会在热情和能力的刻板印象中显示出一些固定的偏向(即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中的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及其关系,正是社会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近的大量研究都表明社会认知中存在两个基本维度,其中一个与热情或社会性质特质有关,另一个与能力或智力特质有关,我们称之为社会认知的“大二”模型。从阿希最初的印象形成研究,到人际知觉、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权力与群际关系以及具身认知等领域,都能发现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的身影。正是建立在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之上,“大二”模型从提出之初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逐步认可,目前成为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欣欣向荣的领域。当然,基于刻板印象内容维度的热情与能力关系的“大二”模型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和解决。
本篇共分4章。第1章论述了刻板印象研究的概念演化及作用,梳理和比较了刻板印象研究的主要理论取向,总结了刻板印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知觉对象的因素以及人际互动因素三个方面。第2章介绍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来源、理论假设和在美国与欧洲、东亚文化样本中的实证研究,在比较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扩展的方向。第3章围绕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介绍了热情与能力的特质内涵及进化心理学、本体论和功能性三种解释。目前,“大二”模型的理论焦点集中在模型的文化普适性检验、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维度的权重和偏好问题上。第4章进一步论述了两个基本维度——热情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它既可能是晕轮效应所认为的正向关系,也可能是补偿效应和影射效应所认为的负向关系,还有可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正交关系。两者的关系受到知觉的自身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的关系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热情与能力关系的内部机制不明确是学者们对其关系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