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是中国黑茶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也曾经是中国黑茶的主要原产地。安化黑茶的原料要求、加工技术、花色品种、品质特征、文化内涵、饮用价值等具有独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安化黑茶成品内质滋味醇和、汤色明亮橙黄、香气纯正,是叶底肥厚完整的黑毛茶加工而成,主要品种有湘尖、“三砖”、“一卷”。湘尖茶又称为“三尖”,指天尖、贡尖、生尖;“三砖”指茯砖、黑砖和花砖;“一卷”是指花卷茶,现统称安化千两茶。
* 小河流水
* 鲜叶
* 茶山
* 采茶
历史上,安化黑茶主要销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所以也叫作边销茶。它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渠江黑茶薄片,茶的外形扁平薄片,大小不一,源于安化县渠江镇,相传是汉代张良所造,所以也叫作张良薄片。到了唐代,这种薄片茶改名叫作渠江薄片,而到了明代,它才真正大放异彩。明朝时曾一度统治中国边疆的汉川茶被湖南安化黑茶所取代,乃因“湖南安化黑茶味苦(浓烈刺激)”。从明至清,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明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直到明朝万历 23年(1595年),户部认为打通湖南黑茶直销西北对西北游牧民族更有利,于是报请皇帝批准: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至此,安化黑茶成为了“官茶”。(www.daowen.com)
据考证,1368年为朱元璋立下大功的安化茶商,御赐代表皇家尊荣的“九”字符,赐号给这个三十九人组成的安化黑茶商队为“三十九铺”。经过历代茶商的不断传承,1568年,第一家“三十九铺茶馆”在北京城里诞生,后又在晋商的推动下开始盛行,让明清两代成为安化黑茶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明清的540年里,安化成为中国的黑茶中心,占据近40%的产量。资江沿岸各处,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安化县志》的描述是:“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密”。
然而,这样的鼎盛状态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却出现了变化,原来的消费习惯逐渐改变,产业政策也出现调整,上千年来都广受欢迎的黑茶出现了效益下滑,价格低廉,茶农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一直到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黑茶的“官茶”身份重新被重视起来,人们开始挖掘黑茶自身的价值,让它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安化黑茶的品质特色是砖面色泽黑褐,掰开之后可以看到“金花”茂盛,内质香气突出,菌花香持久,滋味醇和,汤色红黄明亮。所谓的安化黑茶“金花”,是一种特殊的工艺所培植出来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冠突散囊菌,它具有解油腻、治肚胀、疗腹泻、消脂肪、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调理肠胃和促进消化的功能。常年饮用,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还有增强毛细血管韧性的作用。
“金花”有如此奇效,而且成了安化黑茶的一大特色,但它奇特功效的发现却非常偶然。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运茶的马帮经常会因为遇到下雨天而淋湿了茶叶,遭受巨大的损失。茶叶被淋湿后发霉,出现了霉菌斑点,茶商虽然痛心,但对于天灾也束手无策。他们不甘心丢掉茶叶,就一路带着这些被雨水浸湿的茶。当他们行走到一个痢疾横行的村落时,发现村里的病人很多,大家没吃没喝,有人便想:反正茶叶已经发霉,不如拿出来送给这些可怜的人吧。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些痢疾病人喝了发霉的茶叶,居然都痊愈了,至此人们才发现这茶的神奇。因为当时茶叶已经发黑,所以这种茶被叫作“安化黑茶”,而它也从此名声大振,在整个丝绸之路上知名度大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