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又叫作恩施玉绿,因为在古音和当地的方言之中,“露”和“绿”是想同的读音。而如果将这款茶叫作恩施玉绿,似乎更加可以契合蒸青绿茶的高颜值。它那如同翡翠一样的外观,油润鲜嫩,分外悦目。1936年,恩施玉绿被正式确定为恩施玉露,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做出来的干茶脱去了绒毛,让翠绿油润的干茶毫白如玉的特点更加显露了。不管是俯察还是远观,它都像是翡翠上的露珠,又好似是清晨松针上的甘露,所以叫“玉露”也非常贴切。
* 日本茶园
* 晾晒恩施玉露
* 采摘恩施玉露
* 日本玉露(www.daowen.com)
在恩施玉露的传承人眼中,这款茶所承载的不止是饮品的职责,更是历史的传承和茶人的数百年坚守。在康熙十九年,恩施芭蕉乡的黄连溪,蓝氏家族首先研制出了“玉绿”茶。传统的玉露茶制作,是以蒸青灶和焙炉作为基础工具,让高温蒸汽穿透鲜叶组织,破坏茶叶之中活性酶,运用蒸、扇、炒、揉、铲、整六大核心技术,以及搂、端、搓、扎四大手法,制作出紧挺圆直、形态恰如松针的蒸青绿茶。
这一传统技术的来源,如今已经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根据当地人的口口相传,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恩施茶的制作技法。唐代的“南方茶”也有关于它的记载,而作为创立者的蓝氏一族早年在江西经营茶叶,后来迁至恩施,他们在外所经营的茶叶也是具备了针形、螺形或扁装特征的绿茶。根据历史记载推测,很有可能是蓝氏定居在恩施之后,从江西等地区引进了制茶技术,在恩施当地开办了做茶的作坊。因为清朝初年的恩施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施州卫,是土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在大山深处不断发展,让这片桃源一般的世界保持了最原始的制茶技法,让唐宋时期的蒸青工艺得到了完好的保存。
使用传统技术制作的恩施玉露,要求具备三个基本特征。首先要采用高温蒸汽来杀青,手工整形上光。其次,干茶的外形要匀直、紧圆,色泽翠绿,油润好似鲜绿豆。其三,茶叶的香气要清高、隽永,具有其他茶类所没有的鲜香。由于受到外来制茶技术和文化的冲击比较少,所以蓝氏家族将蒸青技术保存下来,也将历史保留在了施州,他们废弃了团茶,改为制作散茶,并且改造出了松针状的散茶,提高了恩施茶的品位和香气,成为当时恩施人们广为传颂的功德。而在清朝初年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茶农都保留着蒸青方形茶砖的工艺,这是当时极为普遍常见的工艺。湖南安化的安化黑茶,以及同在湖北的羊楼洞青砖茶,都曾一度辉煌于清代,这都是恩施茶技法完好保存的最好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