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今西方文明史:中国政治的传承与复制

古今西方文明史:中国政治的传承与复制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及其政治则是“应劫而生”,针锋相对;遵法家,用霸术,施猛药,严刑峻法,高压强制。纯粹法家的政治是专门针对乱世的,它通常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前奏。传统中国的治道的展开是:1.人性恶,则实行霸道暴政,间歇于道家之无为。这是一种公平和有效的政治。

古今西方文明史:中国政治的传承与复制

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人心物化,相争相害,从恶如崩,这也是连续几百年诸侯列国混战的精神根源。凡此,归因于铁器革命在天人及社会的各种关系上的负面效应,即汤因比所言:新技术冲击心灵,从而构成对社会与环境的严峻挑战。秦始皇及其政治则是“应劫而生”,针锋相对;遵法家,用霸术,施猛药,严刑峻法,高压强制。如此“必要之恶”,仅仅是“人心向善、政民和合”之前的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战国至秦汉之际,人心妄动,易乱难治;妄动之机枢在下不在上,故而秦朝“非暴不立,其祚也短”。他写道:

战国之争,逮乎秦、项,凡数百年,至汉初而始定……其间非无暂息之日、若可以定者,然而(祸因乱源)支蔓不绝,旋踵复兴。非但上有暴君,国有奸雄;抑亦人心风俗一动而不可猝静,虔矫习成,杀机易发,上欲扑之而不可扑也。夫秦……恶能(岂能)摄天下之心与气、而敛之一朝哉?故陈胜有辍耕之欢……争乘虚而思起。此兵之不可急弭者,机在下也。

纯粹法家的政治是专门针对乱世的(“乱世用重典”),它通常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前奏。传统中国的治道的展开是:

1.人性恶,则实行霸道暴政,间歇于道家之无为。孔子曰:政猛民受残(苛政猛于虎),政宽民则慢(怠慢于法律);宽猛相济,中庸调节。

2.人性善,则采取仁政德治,以儒家为主,兼用法家。其前提是人性恶变为人性善,它归因于儒家之导民尚德和佛教之降伏人心。从“官民相煎”到“政通人和”。

3.性至善,则契合“无为而治”。儒释道三家会通。孔子曰:“无为而治,其舜也与……”荀子曰:性恶,则法正刑禁,并行“礼化”;性善,则去圣息礼,达到“无为”。

以上三个阶段都是“有教无类、学优则仕”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第二、三阶段逐步完善地方自治和人民的自我管理——“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以礼乐自治其心身”。

表解 历史中国开拓出的政治文明,现代西方处于低级阶段

再回到秦始皇。他的盖世奇功之一是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今人受西方与西化思维的影响,把它等同于“专制”。如果放开视野来看它,则是别开生面。详述如下:

第一,此种政治根绝了阶级制度:以社会中的出类拔萃者来管理国家,从而淘汰贵族等级、特权世袭、封建血统和地域狭隘。这是一种公平和有效的政治。秦始皇(及李斯等法家)是后代科举选士与文官制度的先行者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说,选士任官不利于天子,但对社会则利大于弊,其害处远小于诸侯世袭;秦始皇以他权衡祸福之“私心”,成全了“天下为公”。他写道:

古者诸侯世国……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之生才也无择,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封建(世袭)毁,而选举行守令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势相激而理随以易,意者其天乎!……(而今)选举之不慎而守令残民,(往古)世德之不终而诸侯乱纪,两俱有害,而民于守令之贪残,有所藉于黜陟以苏其困。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而若(周平王)东迁以后,交兵毒民,异政殊俗,横敛繁刑,艾削其民,迄之数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则后世生民之祸亦轻矣。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第二,秦始皇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实际上是开现代政治之先河,它是现代西方各国的政治体制的原创。17—19世纪的欧美各国都在引进或模仿此种统一管理的体制。所以,西方的历史学家说,现代世界的主要制度或体制都是源于古代中国的。美国的《历史教学材料》这样写道:

在别的古代文明中,不存在类似于中国的文官制度(译者按:礼部考试,吏部铨选)……在17—18世纪的欧洲文字里,科举制度是被反复描述的,以致伏尔泰和魁奈等人对此赞叹不已。在法国,最早的文官制度形成于革命狂潮的1791年……18世纪的一些英国学者称道中国的这项制度,他们敦促英格兰采用之。180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先尝试。……随后几十年,许多英国人倡导援引中国模式,而在英格兰全面实行之……今天,文官制度的原则已被民主国家普遍接受……文官制度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品之一……文官制度并非中国赠予西方的唯一礼品。[31](www.daowen.com)

比较20世纪初以前的英国:其社会公平低于古代中国,其政治公平低于秦朝。只不过英国及列强向外侵略,而使财源资源滚滚流入,以致其内部变得宽裕、易于治理而已。

西方政治乃至西方的一切都是以“全球性生态”作为其平衡条件与牺牲代价,我们须了解这样做的前因后果:前因是中国科技文化打通全球天下,而让西方人及现代人在其中绽放人作为智能生物的反克自然的本能;后果是西方人及现代人如此急功近利,则后患无穷,它是通向人与生物圈同归于尽的。

为什么说20世纪初的英国的政治公平低于秦朝?答:在其于19世纪后期采用传统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之前,虽然英国已引进了中国的郡县制,并且经历了几百年的议会制度,但如此政治都是被世袭贵族所把持的,下层社会没有参政或管理国家的机会。

为什么说20世纪初的英国的社会公平低于古代中国?让我来展开说明黑格尔这句话,即中国古代最为公平,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考试的途径参政。梁漱溟详述道:

(历史中国)做官的机会,原是开放给人人的。如我们在清季之所见,任何人都可以读书;任何读书人都可以应考;而按照所规定,考中,就可做官。这样,统治、被统治……时而易位,更何从而有统治、被统治两阶级之对立?

英国文官之得脱于贵族势力而依考试任用,至今未满百年。以此较彼,不可谓非奇迹。无怪乎罗素(视为)……中国文化三大特点之一也(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今人非有相当本钱,不能受到中等以上教育。但从前人要读书却极其容易:

不收学费的义塾随处可有。宗族间公产除祭祀外,莫不以奖助子弟读书为第一事,种种办法甚多。同时,教“散馆”的老师对于学生收费或多或少或不收,亦不像学校那种机械规定。甚至老师可以甘愿帮助学生读书……读到几年之后,就可一面训蒙,一面考课,借以得到“膏火补助”自己深造……

“耕读传家”,“半耕半读”,是人人熟知的口语。父亲种地为业而儿子读书成名,或亲兄弟而一个读书,一个种地,都是寻常可见到的事。谚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指此……在中国耕与读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与农不隔,士与工商亦岂隔绝?士、农、工、商之四民,原为组成此广大社会之不同职业。彼此相需,彼此配合……由于以上这种情形,君临于四民之上的中国皇帝,却当真成了“孤家寡人”,与欧洲封建社会大小领主共成一统治阶级,以临于其所属农民者,形势大不同……

官吏多出自士人。他们的宗族亲戚邻里乡党朋友相交,仍不外士、农、工、商之四民。从生活上之相依共处,以至其往还接触,自然使他们与那些人在心理观念上、实际利害上相近,或且相同。此即是说:官吏大致都与众人站在一面,而非必相对立……诚然官吏要忠于其君;但正为要忠于其君,他必须爱民如子和直言极谏。因只有这样,才是获致太平而保持皇祚永久之道。爱民如子,则每事必为老百姓设想;直言极谏,则不必事事阿顺其君。所以官吏的立场,恰就站在整个大局上……

在中国看不到统治阶级,而只见有一个统治者。然一个人实在是统治不来的。小局面已甚难,越大越不可想象。你试想想看:偌大中国,面积、人口直比于全欧洲,一个人怎样去统治呢?他至多不过是统治的一象征,没有法子真统治。……政治上统治、被统治之两面没有形成,与其经济上剥削被剥削之两面没有形成,恰相一致;其社会阶级之不存在,因互证而益明。本来是阶级之“卿、大夫、士”,战国以后阶级性渐失,变成后世之读书人和官吏……他们亦如农工商其他各行业一样……旧日中国……阶级不存在……

在经济上,土地和资本皆分散而不甚集中,尤其是常在流动转变,绝未固定地垄断于一部分人之手。然在英国则集中在那百分之四的人手中……

政治上之机会亦是开放的。科举考试且注意给予各地方以较均平之机会。功勋虽可荫子,影响绝少,政治地位未尝固定地垄断于一部分人之手……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英国情形为好。英国虽则选举权逐步开放,政治机会力求均等;然据调查,其1905年……内阁首相及各大臣、外交官、军官、法官、主教、银行铁路总理等,约百分之七十五还是某些世家出身。他们几乎常出自十一间“公立学校”和牛津、剑桥大学。名为“公立学校”,其实为私人收费很重的学校。普通人进不去,而却为某一些家庭祖孙世代读书之地。所以近代英国是阶级对立的社会,而旧日中国却不是。此全得力于……上下流通。[32]

严格地讲,现代西方及世界的国家政治是和战国七雄属于同一档次的,其特质是:极具组织力与动员力,排他性与应战型的民族国家。在文明程度上,它较之秦朝以后的中国传统政治则是等而下之。中国传统政治是以王道代替霸道,用德礼之治淡化政刑之治,重义轻利,讲信修睦。

然而,现代世界毕竟是全面地重演战国,故而,中国传统政治的优与劣受到时代检验,那就是:往昔华夏以人心自治为主、政法管理为辅,旨在免于权力重压。如此“治道”勉强治水防夷,尤不胜任大型战争。它是扬弃战国、统摄天下的太平政治,却根本不适合于19—20世纪的列强时代。所以,为了救亡图存,20世纪的中国必须转型。它似乎是进步,实质上是相反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退却”,返回“战国七雄”:从天下观及世界主义退却到国家观及民族主义。不过,这也是“以退为进、先否后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