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揭示西方先天愚型:探析西方文明史

揭示西方先天愚型:探析西方文明史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西方人的知识潜能得以绽放的,是被中国发明打通的世界地理,而非“科学”。从近年来美国下赌注于南海可见,西方文明的存亡续绝系于地缘政治,而它平日里所张扬的种种“优越性”全是不可靠的。另外,有一些西方的环境历史学家,在肯定西方“古典文明”存在的前提下,批评它们与自然环境是势如水火、冰炭不容。

揭示西方先天愚型:探析西方文明史

一般人都会相信这样一种西方说教,并且它已经成为一种“常识”、而铭刻在现代人的集体记忆之中了;那就是:近现代的欧美文明有其一脉相传的“历史传统”和“文明谱系”,它迥然相对于中华文明、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皆超越之。——欧美文明的“历史长河”不仅可以通过“中世纪”而逆溯至古希腊罗马,而且还能够溯源于更大更早的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再者,我们也会相信,西方的知识体系——“西学”——是其独特的、并且是真正有效的关于文明的“智慧”。

我们认为,欧美文明和“西学”都仅仅是近现代的暂时现象:它们不能独立存在于未来的愈益饱和的地球村之中,也不能独立存在于往昔的封闭隔阂的空间与时间之中;它们不外乎是那具有和合智慧的中华文明的“子文明”与“阳亢期”,也就是打通“全球天下”这几百年所发生的事——这之前和之后都是西方文化及“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就像亚当·斯密所说:美洲的发现,以及经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路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其影响十分巨大,但它的全部影响,不可能在这两大发现之后短短的两三百年间展现出来。这些重大事件此后为人类带来的是利益、还是不幸,是人类智慧所不能预见的。[45]

为什么说欧美文明与西学只是近现代的暂时现象呢?因为:近现代的西方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愈益冲突中,最大化地发展“物质—科技文明”,而西方的特质则是“人与自然做斗争”(有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凡此都是“双刃剑”,极具“副作用”——正能量与负能量同步攀升,人们必须转嫁负能量;因而此种文明与知识的成功,都是有条件、有代价的,这就归结到在1492年之后,西方人依靠其相对优越的海洋地缘,而抢先利用“全球性生态”,来作为其平衡条件与牺牲代价。

西方之所以能够在近现代兴盛与主导世界,这与它的所谓的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人才和智慧等,都没有本质关系;凡此因素都是事后的“顺理成章、能动配合”,如果把它们无条件地放在近代以前,那对其自身则是有害无利,所以基督教将其窒息于萌芽状态。西方的一切根本谈不上智慧,而都属于智能生物的反克自然的本能;这在近代以前,唯有中国在“道的智慧”下能够开发、利用之,而在西方则是被万古封存于“潘多拉盒子”之中;只是在进入近现代之后,它被敞开,对西方自身乃有利无害(这是由于被中国发明提升起来的最佳的“海洋地缘”的缘故)。

使西方人的知识潜能得以绽放的,是被中国发明打通的世界地理,而非“科学”。培根倒果为因地说:

正像指南针的用法如果不先知道,西印度群岛的广博地域就永远不会被发现;当未知的技术被科学发现时,也就无怪乎技术和发现和进展不曾取得(如今)更大的进步了。当物质的地球……在我们这个时代已大敞开、并充分展现出来时,我们的“智力的地球”若还封闭在往昔……的狭窄界限之内,那么实在是很不光彩。[46]

也就是说,决定西方兴盛和主导世界的关键与基本因素,是它的地理环境(海洋地缘),而所有别的西方优势或优越性则都是基于其上的。确切地说,在技术影响地理因素、从而两者与人互动的这个时间段(1500—2000年),客观条件对西方特别有利(天时地利、得天独厚)。正因为如此,伊恩·莫里斯教授专论“从地缘学角度解读历史”,其中有两个小标题分别是“地缘,地缘,地缘”和“地理位置与力量”。他在文章中写道:

西方……蒙幸运之神垂青:英格兰到美洲的新英格兰的距离,仅是中国到加州距离的一半。几千年来,由于缺乏渡洋的船只,这个地理位置显得无足轻重;然而,在公元1600年前,这一下子就成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理优势。至此,地理位置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仅仅是开始。

17世纪,以北大西洋为中心,一种新型的经济开始出现;它通过挖掘利用西北欧各处海岸的地缘差异获得巨额利润,并推动了工资的上涨。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人获得的报酬急剧增加……不出所料的是,欧洲人开始以新的眼光观察世界并积极思考,这带动了一场科学革命。这之后,他们又将这场革命拓展到他们生活社会,我们现在称之为“启蒙运动”……

在1800年之前,科学和大西洋经济的结合,为商人们提供了进行机械化生产和利用矿物燃料的动力和机遇。这些都发端于大不列颠,那是由于其地缘位置有助于这些新事物顺利产生。矿物燃料提供的巨大能源迅速引发了人口爆炸、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军事力量的强大。所有的障碍都消除了……西方统治的时代开始了。[47]

在从中国传统科技到21世纪以前的西方科技的条件下,西方成为联通世界的海洋捷径和掠夺世界的战略捷径;于是,西方从历史上的“文明边缘”变成“文明中心”(中国却变得相反)。

然而,进入21世纪,世界性的“地缘政治”的战略优势正在从西方转到中国;“陆权”和“陆海有机”的地缘政治,越来越反制、反克单纯的海洋霸权。就拿21世纪初的“军备竞赛”来说吧,由于“地缘政治”的优势在此不在彼,同等程度的武器升级,中国所得实效要大于霸权联盟(尤其是日本,这与甲午海战时完全相反)。从近年来美国下赌注于南海可见,西方文明的存亡续绝系于地缘政治,而它平日里所张扬的种种“优越性”全是不可靠的。(www.daowen.com)

言归正传。进一步论证,鉴于西方文明及其知识体系会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所以它是不可能存在于世界联通之前的历史时期的。再者,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识到,西方文化及思想与从今往后的人类的生存环境,两者是不相容的。我们由此“反推过去”——近代以前,人与自然是直接的生命攸关,这怎么能承受西方这种“反自然、害生态、非生命”的生产方式呢?

另外,有一些西方的环境历史学家,在肯定西方“古典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存在的前提下,批评它们与自然环境是势如水火、冰炭不容。这就让我们更容易洞见症结了!在古代,远非大联通、大交通,不存在像近现代这般相对稳定、持续扩大的全球性的生态缓冲,那么,自然环境怎么能支持一个与近现代世界同构的文明呢?

介绍几位学者的文化批判如下:

马里兰大学教授奥尔罕指出:“……古希腊哲学是与现代环境思想格格不入的。亚里士多德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该被否定的,在当代所论环境的文章里,他被批评……西方盛行的理论缺乏对环境困境的总的关怀……在环境哲学方面,希腊思想主要是作为应该被克服的障碍,而非建设性的理论源泉。”[48]

环境历史学家休斯在其所著《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古代之根》一文中这样写道:

万物有灵论(引者按:自然万物的“保护神”)……曾长期流行于古代的地中海世界。然而在以色列,超越的一神教代替了万物有灵论的宇宙之神,自然被视为是次级存在……大概,古希腊哲学家做了更重要的一步,而使人对自然的态度告别“万物有灵”。他们弃绝了之前的神秘性与宗教性的自然观,而是主张:人有能力通过使用理性来发现关于自然的“真理”……环境也就沦为他们的思想和逻辑的分析对象,自然崇拜让位于哲学诠释。自从毕达哥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对人的“有用”是其存在的理由。自古迄今,这个观念多方面地影响着西方思想……

希腊的哲学观念变成了罗马的实践……罗马人滥用自然的态度与现代人的表现与作为,是很相似的。罗马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被其征服的“罗马外省”一样……我们西方的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追溯到世俗的和务实的古罗马。今人之宰制地球,或可归因于遵循《圣经》的创世十字军,但凸显于追求利益的物质进取;后者使我们(现代人)更相近于罗马人……在此方面,我们继承了他们的遗产……一个结论似乎是很清楚的,即:现代的生态危机植根于古代世界,特别是希腊—罗马。[49]

既然同样是反自然的、因而被历史学家指责为“现代生态危机的精神根源”的基督教,[50]是确确实实存在于近代以前的;那么,为什么“古希腊、古罗马”不可能存在于历史上呢?只要我们弄明白那时的基督教是怎样“存在”的,答案便迎刃而解了。

近代以前,基督教根本不是自然的对手;为了确保最基本的、哪怕是原始性的“存在”,基督教强迫自己和其所影响的社群放弃了对现世、对发展、对文明的任何追求,它以禁锢人欲、人智、人为和人性,来把人与自然的对抗降低到“免受天惩”的程度。《新约》言:“你们中间若有人在这世界自以为有智慧,倒不如变作愚拙……因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诡计……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虚妄的。”这就喻示在历史上,“西方文化”是不可能“成气候、有作为”的,更不可能存在着任何现世或俗世——与自然公然对抗的——“文明”的。但近现代则截然不同:由于是“世界联通、全球循环”,西方文化可以通过以空间换时间,而暂时存在。

基督教不能带来文明。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肯尼斯·阿波尔德断言:

基督教……广布于日耳曼诸部落,它们之前是与文化隔绝的……欧洲的基督教化,并非是(如我们想象的)它把知识和高档文化带给这些原始群落:首先,绝大多数的欧洲人是文盲,基督教没有改变这种状况。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宗教改革时代(16—17世纪),95%的西欧人仍是文盲,而这些地方经历基督教化则已超过一千年了(实际上在中国的造纸和印刷实行之前,欧洲基本上无缘于文字——引者)。[51]

基督教是一个很失败的宗教,它保持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荒漠”(cultural wasteland)[52];倘若不是“中国拯救”,则基督教欧洲不仅一无所有,而且趋于万劫不复![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