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棨戟等级制度及差异

唐代棨戟等级制度及差异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看出唐代棨戟为24、18、16、14、12、10六个等级。唐代棨戟制度是按照严格的等级观念进行的,但是文献所载皇室人物、各级官吏的棨戟与唐墓壁画的戟数有的相符,有的出入较大。双戟是按萧锐和襄城公主的品级各棨戟一套。当时太平、安乐、宣城、新都、金城等公主都开府置官属,想必府门也都是棨戟的。是属唐政府规定中的第五等级。

唐代棨戟等级制度及差异

棨戟,原是古时官吏出行时所用仪仗,后来发展为具有一定地位的官私之门施荣戟的礼仪制度,简称之为“棨戟制度”。棨戟可分为官戟和私戟两类,前者指为庙社宫殿州府之门施棨戟;后者指为高级官员之门施棨戟。从汉代开始,一些贵胄门前就有了以棨戟代表主人地位的现象,北周时一些高级官吏的门前已设有门戟,隋朝三品以上的官员仅有资格以棨戟显示身份地位并形成了棨戟制度。棨戟制度到了唐代已经成熟。

新唐书·百官志》中详细记载了各级官署门前棨戟的数量。如规定宗庙、社、宫、殿一类的门前是24戟,东宫门前为18戟,一品官吏门前为16戟,二品及京兆、河南、大都督、大都护的门前为14戟,三品一类官员门前12戟,下都尉一类官员门前10戟。由此看出唐代棨戟为24、18、16、14、12、10六个等级。棨戟范围广泛,宫殿、庙社、衙署和私第门施戟,唐中央政府都有明文规定,而陵墓中棨戟则不见于文献记载。

这些年陕西考古发现了唐代一批太子、公主和贵族的墓葬,许多墓中的壁画都表现了唐代的棨戟制度。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因议论武则天的内宠张易之、张宗昌是如何进宫的,被武则天处死,时年19岁。李显复位后将李重润从洛阳迁回长安陪葬在乾陵,仿照天子的级别进行安葬。懿德太子墓中的棨戟图是绘制在第一天井东西壁上各12竿,第二天井东壁12竿,西壁13竿,两副、四架共49竿戟,是目前发掘的所有唐墓中戟数最多的一座。在戟架前排列着两队头戴幞头,身穿紫红、绿、黄袍,黑色腰带,脚穿黑色长靴的仪仗队12人,各分为三排,每排4人,按唐代“凡庙、社及诸宫殿门各24戟”的规定,此墓棨戟应为两副48竿,这49竿按照规定多了一竿,可能是画工粗心多画了一竿,也可能是李显命令画工有意这样做的,以提高其子的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号墓为陵”的特殊待遇。

唐代棨戟制度是按照严格的等级观念进行的,但是文献所载皇室人物、各级官吏的棨戟与唐墓壁画的戟数有的相符,有的出入较大。如章怀太子李贤墓戟架图绘制在第二过洞墙壁上,两架,每架7竿,共14竿。按照李贤的太子身份应当享有20或18竿戟的待遇,那么壁画上只有14竿,这与他太子身份是极为不符的。

李贤生前曾被封为潞王、沛王、雍王、太子等爵位,因反对其母武则天当皇帝,被废为庶人,流放到四川巴州,公元684年被人害死,葬于巴州。神龙二年(706)由巴州迁来以雍王的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追封章怀太子。根据李贤经历及其升降黜陟,棨戟数必然随之产生变化。墓中壁画绘制了两层,第一次在神龙二年(706)所绘制,第二次是在景云二年(711)睿宗李旦追赠章怀太子并将其妃合葬时,将前甬道以后的壁画重新绘制,显然棨戟图是第一次绘制没有改变。这幅棨戟图可以说明唐中宗李显是以封建嫡长子继承的观念来安埋陪葬墓的情况。三原唐李寿墓的列戟位于第四天井东壁,与西壁列戟相合共14竿,符合李寿从一品官身份,列戟为初唐形制,沿袭北朝、隋代特点(图5-33)。

图5-33 李寿墓列戟图

图5-34 永泰公主墓列戟图

妇女棨戟在初唐已有。太宗之女襄城公主下嫁萧锐,有人要给她重新营建别第,襄城公主说:“葺故第门列双戟而已。”双戟是按萧锐和襄城公主的品级各棨戟一套。据《通典·职官·内官附命妇条》载:“中宗明韦皇后表请诸妇人不因夫子而加邑号者,许同见任职事官,听子孙用荫、门施棨戟,制从之。”当时太平、安乐、宣城、新都、金城等公主都开府置官属,想必府门也都是棨戟的。从文献上了解唐代贵族妇女可棨戟一套,但这一套棨戟数有多少竿未详细说明,永泰公主墓中《棨戟图》弥补了文献上的不足。永泰公主墓中《棨戟图》绘制在墓道与过洞之间的墙壁之上,东西对称排列,一套、两架,每架6竿共12竿戟。是属唐政府规定中的第五等级。唐代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门前棨戟,这也是唐代妇女政治地位比较高的一种反映(图5-34)。

【注释】

[1]《太平御览》卷356。

[2]杨鸿:《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古代兵器》编纂委员会:《中国古代兵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5]《后汉书·董卓列传》。

[6]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辽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铁器的金相实验研究》,《文物》2001年第12期。

[7]《中国古代兵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杨鸿:《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www.daowen.com)

[9]贠安志:《北周甲士俑与甲马甲士骑俑综述》,《文博》,1993年第2期。

[10]杜文玉等:《图说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11]西安市文管会,咸阳博物馆:《咸阳市胡家沟西魏候义墓清理简报》,《文物》1987年第12期。

[1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场坡北朝墓的发掘》,《文物》1959年第6期。

[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考古所:《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2期。

[14]《隋书·礼仪志》。

[15]《孙子兵法·势篇》。

[16]《隋书·杨素传》。

[17]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94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西安郊区隋唐墓》,科学出版社,1961年6月版。

[18]杨鸿:《中国古代的甲胄》,《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19]《旧唐书·丘行恭传》。

[20]《新唐书·诸夷蕃将·史大奈传》。

[21]杨鸿:《中国古兵器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考古》1959年第10期。

[23]马得志:《唐长安城发掘新收获》,《考古》1987第4期。

[24]杨鸿:《中国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5.12

[25]《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

[26]《陕西咸阳唐苏君墓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9期。

[27]杜文玉等:《图说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