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制度化友善”进行深入讨论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服务意识”“微笑营业”“感恩客户”等观念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人造物,它们并非基于所谓“生物感恩的本能”而凭空产生的东西。正如脱胎于雇佣劳动机制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话语将时间进行了广泛的财富化与物品化一样,社会关系中的有关友善的原则和服务意识,其背后必定存在着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体系的意识形态、一种集体心理机制将社会关系广泛地定义为“奉献的”“服务的”与“善意的”。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意识形态的源头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再分配制度,即社会保障、保险、失业津贴等制度。正如第二章第一节中有关平等的内容所言,资本主义框架下依靠福利制度进行的再分配,当中蕴含的经济原理本质上是机会平等破碎后的产物:再分配即上层阶级把过去从下层阶级手中夺取的财产少量地归还给他们,以此维持一种每时每刻都摇摇欲坠的社会稳定。不过,这种再分配对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鲍德里亚认为并不在于当中所蕴含的经济原理,而是在于它在运行过程中所运用的话语,所表现出的“母性”(Maternal),他解释道:“称呼这些制度的完全是一套母性的、充满保护色彩的词汇:社会保障、保险、儿童保护、老年人保障、失业救济款。这种充满官僚主义的‘慈善’,这些‘集体大团结’机制——全都是‘社会征服’,通过再分配的意识形态步骤,发挥着社会控制机制的作用。表面上一部分剩余价值被无偿贡献出来用于保护下层阶级,在这一意识形态中,‘善行’掩盖了利益。这可真是一石二鸟,领取救济的人非常高兴能够受到以‘无偿供给’形式出现的、他以前被剥夺的财富中的一部分。”
正如美国著名超级英雄漫画《蝙蝠侠》中,主角布鲁斯·韦恩一方面作为哥谭市四大资本家族之一的总裁,持续吸取着市民的财富逼迫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掷重金为自己打造了各种高科技装备亲自打击犯罪,成为受众人敬仰的超级英雄。也就是说,在这种堪称“折腾”的财富循环中,上层阶级不仅雁过拔毛般地获取了经济层面的实际利益,更获得了非经济层面的声望与名誉。只不过他们不会像蝙蝠侠一样以超级英雄的身份受到公开的追捧,而是以“慈善家”或纳税大户的身份、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名义,向社会输出少量财富的同时传播了一种意识形态,以至于洐生出了几乎所有西方大学商学院都要教授的“商业道德”课程,我愿将这种意识形态概括为——“工业资本正通过资源调配的方式,合理地充当着社会的保护者。在面对穷苦大众时,合格的企业主总是会基于自己受过良好教育而形成的高尚道德大发慈悲、慷慨解囊。因此以友好、善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个体(尤其是贫穷的下层阶级)是成为一名合格企业主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所有在该企业中供职的人的基本素质。”可将其简单归纳为“企业的善意与服务原则”。(www.daowen.com)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再分配制度的回顾,我们能发现这种再分配制度对于维持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若是失去了这种制度,如企业主与政府不再向那些被夺取了劳动机会的失业者们发放救济款,那么社会很快便会被饥寒交迫中的下岗工人们颠覆(二十世纪早期的血汗工厂把工人们逼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最终带来了广泛的国际共运)。换言之,“在保证工业资本把持大部分财富获取机会的条件下,保障下层阶级的基本生存”是资本主义社会存续的必要条件。而“商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在再分配过程中加入的那些带有关怀意味的、“母性的”话语,不过是将这种制度赖以维生的手段披上了道德与善良的外皮,构成一种有关善意的意识形态,使再分配变得更加理所应当。这正如鲍德里亚所述:“由此得出了再分配的‘社会’模式意识形态极为关键的重要性:它把一个神话灌输到集体心理当中,这个神话说,社会秩序将完全被用于为个体服务,以及被用于个体的福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