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系统标准化与审查制度的重要性

系统标准化与审查制度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审查制度所开放的、限定开放的、查禁的皆属于“性的符号”,即色情。换言之,性欲的解放带来的性审查制度就像布置香水和护肤品一样,布置了一整套有关性的符号,而真正的性欲就像女性的平等工作权一样仍然处于被压抑的范畴。那些以“向公众开放这种性表现是违反伦理的”向审查制度发起批评的传

系统标准化与审查制度的重要性

在有关性的问题上,迄今为止本节已经通过符号意义上的性(功用性色情)为身体进行的赋值、(以女性为中心的)性解放运动、受工业资本“指导”的性消费等现象,探讨了工业资本如何在性的方面对女性形成了新的奴役。然而鲍德里亚认为,当代性消费所影响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女性身体的性象征化和她们因此被迫受到的“性凝视”。除上述现象外,性欲被消费体系符号化并广泛传播、交换的更严重后果在于整个消费领域的“性膨胀”,这在他看来造就了当代有关色情的特殊“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色情在广告大众传媒中的泛滥。我个人将其称为社会的“泛色情化”。

这种“性膨胀”的前提是对整个社会进行的性欲的“解放”与“指导”,其手段约等于上文所揭示的“性解放”中消费体系对女性的新型诠释,本质上是赋予了被解放的概念一种“虚构的表象自由”以掩盖深层矛盾(需要明确一点,上文提到的“性解放”是一次发生于二十世纪的有组织的社会运动。而鲍德里亚在本部分中讨论的“性欲的解放”则是一个没有表现出明确组织的社会趋势或者说现象)。从其结果上看,相比过去将性视为彻底禁忌的传统伦理,“性欲解放”后的社会所推行的更接近一种“有序的性欲”,即以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手段对性欲进行评估。例如,有关服装暴露程度的规定、对色情制品所表现主题的限制、针对含有性行为或性暗示含义的场面中所出现元素的审查等。这些近乎模板化的评估与审查制度,通过给性、性欲或性表现打上标签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拆分、归类与管理,显然使性欲偏离了原有的目的。

一部从头到尾只出现了几秒钟女主角全裸背影恐怖电影,会因为这几秒钟而被打上了“含有裸体元素”的标签,这使它与一些桃色电影趋于同质,但我们显然不能称这部恐怖电影与欲望之间存在什么主要联系。也就是说,审查制度所开放的、限定开放的、查禁的皆属于“性的符号”,即色情。性的符号化(或者说色情化)在鲍德里亚看来一定是过度的(excessive),作为符号的色情不仅会像时尚一样循环往复,还会像时尚一样逐步升级,变得越来越脱离真实的性欲、越来越戏剧化(甚至是呈现出超现实的怪异),正如有关服装的时尚越来越脱离服装的功用性一样。毕竟在那些庆祝从传统束缚中脱离出来的人眼里,一种色情表现无论是何等的怪异或腐化,其都作为“解放”的标志站在了传统的对立面,相对于传统来说一定是“进步的”。不过这种过度对于有关色情的工业生产来说一定是有意义的,他解释道:“性始终是生产和边缘差异(marginal differentiation,系第二章第三节所述概念)的永恒过程中的一部分,因为性审查系统本身的逻辑是将自身作为色情系统,性是作为消费的、个体的、集体的功能来‘解放’的。”

上文中提到的包含几秒钟色情镜头的恐怖电影尽管本身和性欲没什么关系(与其他恐怖电影相比,几秒钟的裸体镜头不过是一种“边缘差异”),但“含有裸体元素”的标签却能为该片争取到那些专为消费这几秒钟的色情而来的观众,这便是色情对于工业生产的诸多意义中的一种,也是最简单直白的一种。因此我们便不难发现,与性相关的审查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与其说是在限制色情的无序流通,倒不如说它是在反过来生产、发掘色情。例如,过去几乎没有人会把黏滑的章鱼与性联系在一起,直到某一天某几位漫画家从北斋的《章鱼与海女》中汲取了灵感进行了模仿创作,之后遭到了审查机构在有关性表现方面的规制,“软体触手”才逐渐作为一种新型的性符号流行了起来。换言之,审查机制没办法彻底消灭一种新兴的表达,它能做的只是把某些模棱两可的表达打上“含有性表现”“少儿不宜”或者“成人限定”的标签(这相当于一种“官方认证”),反倒促进了这种表达作为性符号在大众传媒及私人领域的传播(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从这个角度看来,有关性的审查机制无疑是一种“色情系统”(且这是一种机制性的功能,那些认为自己正在认真履行着职责控制色情的公职人员实质上在对色情进行“认证”)。我们甚至可以略带一点阴谋论地推测,造成这种有利于经济的倒错效果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性欲审查机制的核心目的。鲍德里亚描述道:“今后的审查不再是(从道德宗教出发)建立在与性欲相对立的位置上,而是渗入个体的无意识中并和性欲一起汲取着相同的源泉。你身边的各种性满足,本身就对自身进行着持续的审查,再也没有了(或者几乎没有)性压抑,但审查却变成了一种日常功能。”(www.daowen.com)

鲍德里亚在此引用了兰波在《城市》中对当代性欲解放的评价:“我们将传播一种前所未闻的放荡。”不过在消费社会中,这种“放荡”与“性欲与感官的放纵”并没有什么关系。如今依照各种“性癖好”而聚集起来的团体(“圈子”)已是屡见不鲜(如捆绑爱好者、性玩具爱好者、情趣内衣爱好者等),到了这一步的色情很显然是作为一种公开的放纵、一种(独立于身体之外)用于交换的利益,构建了一种“集体氛围”。其中包含着靠性符号维持的松散的人际关系,以及在性符号层面的竞争性区分(俗称的鄙视链),而它所模拟的对象,真正的性欲则变成了更加私密,甚至成了受到更多忌讳的东西。换言之,性欲的解放带来的性审查制度就像布置香水和护肤品一样,布置了一整套有关性的符号,而真正的性欲就像女性的平等工作权一样仍然处于被压抑的范畴。这种现象在“宅文化”群体中可以被明显观察到,被称为“宅男”或“宅女”的新时代亚文化爱好者们可以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中毫不避讳地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喜爱的性符号,却与现实中真正的性行为、性快感之间保持着十足的距离。

需要补充的是,“审查”与“反对审查”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在当下作为“色情系统”而存在的审查机制中已经不存在了,即鲍德里亚所言:“这种用于规定性欲消费的普遍化审查,尤其不能将其与道德审查混淆起来。当代审查制度不以有意识规则的名义制约性行为,在这方面表面的宽容是毫不含糊的,甚至堕落的性行为也能得到宽容。一切反对以道德为核心的传统审查的战斗都毫无成效,就像清教势力还在挥舞着以道德为代表的过时审查武器一样。”通俗地说,当代的性审查机制中不存在某种需要坚持的“观念”或“原则”。那些以“向公众开放这种性表现是违反伦理的”向审查制度发起批评的传统主义话语,或是以“禁止这种性表现不符合创作自由和表现自由的原则”等话语来反对审查制度的进步主义观念,二者都还停留在有关审查制度应该遵守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层面的辩证。殊不知这一制度中根本不存在任何意识形态:这里不存在道德与不道德、原则与非原则、保守与进步、“右派”与“左派”,只存在经济与非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