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消费社会》解读:身体,最美的消费品

《消费社会》解读:身体,最美的消费品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的主题是“身体消费”,讨论的范围包含了医疗保健、身体护理、美丽、性等方面。不过在开始本节正式的论述之前,需要向中国读者们说明的一点是,鲍德里亚作为来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社会学家,对身体的基本观念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基督教传统和近现代西方性解放运动之上的,主要包括了后文将要叙述的“从灵魂救赎到肉体救赎”的观念转变过程。然而在启蒙运动后宗教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身体取代了灵魂成为主要的被保养对象。

《消费社会》解读:身体,最美的消费品

本节的主题是“身体消费”,讨论的范围包含了医疗保健、身体护理、美丽、性等方面。其内容相对上一节来说更加简单易懂,且一些地方存在重复,因此解读起来也更加容易一些。不过在开始本节正式的论述之前,需要向中国读者们说明的一点是,鲍德里亚作为来自西方基督教世界社会学家,对身体的基本观念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基督教传统和近现代西方性解放运动之上的,主要包括了后文将要叙述的“从灵魂救赎到肉体救赎”的观念转变过程。这种“救赎”的观念,尤其是基督教的灵魂救赎观(认为心性的修养比身体修养更重要,甚至会为了修养心性而主动破坏身体,如中世纪的自鞭笞修行者),对于生长在由儒家传统主导的东方世界中的中国读者来说或许有些难以理解。与西方二元对立式身心观不同,东方的身心观强调的是“身心合一”,既不存在无身体的心性(灵魂),也不存在无心性之身体。“养身”“修身”“养生”等东方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有关身体护理的观念,在西方直到宗教势力衰微后才逐渐兴起(甚至到了今天都没有被完全接受)。东西方传统观念对待身体的不同态度,可能会造成读者对鲍德里亚本节中一些观点的不解或误解,而本书进行的通俗化解读在观点上仍需要尊重鲍德里亚原本想表达的内容,不会因为差异的存在而修改其核心思想。因此,对于论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明显带有西方基督教色彩或性解放运动主张的内容,我将在其出现时予以简要解释,希望这么做能尽量减少东西方观念差异可能造成的不解与误解。

鲍德里亚在本节的开头描述了西方从传统基督教主导的社会,过渡到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对于身体这一概念的看法的变化,他写道:“在经历了近千年的清教主义传统后(严格意义上的清教诞生于十六世纪后半叶,这里主要指基督教有关灵魂升天的主张),身体作为肉体解放与性解放的精神被‘重新发现’,身体(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的完全出场——人们为身体套上了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刻刻萦绕在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身体彻底取代了灵魂。”传统基督教的生死观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在审判日依照当世所为被升上天堂或被判下地狱,而在《圣经》主张人生而具有“原罪”的观念下,通过不断地修行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救赎”便成了基督徒避免落入地狱的唯一方法。在“一个人最需要保养的东西是他的灵魂”这种观念统治西方的近千年时间里,在身体上进行经济上或心理上的投入一直是不被重视甚至是被贬低的存在。然而在启蒙运动后宗教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身体取代了灵魂成为主要的被保养对象。从外貌到健康,从“气质”到性快感,一切的投入都是围绕身体展开的(一直重视身体养护的东方并未经历过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大翻转)。(www.daowen.com)

西方历史上对身体态度的剧烈变化很容易使人认识到,人的身体不仅是一种纯粹物质意义上肌肉、骨骼和器官的有机结合,同时还具有社会意义,且这一意义会随着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变化而改变。鲍德里亚认为,当代人们对身体的看法,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秩序下事物关系的组织模式(身体是作为一种物被个人拥有的) 和 社会关系的组织模式(身体可以成为社会交换的材料),因此他写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财产的普遍地位同样适用于身体。有关私有财产的社会实践,以及人们因此产生的心理表现也是适用于身体的。比如在传统秩序下的农民身上,就不存在对身体的自恋式投入和戏剧性认知,而是一种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工具化视角。”换言之,在资本主义秩序下,每个人的身体都具有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而存在的社会特性(这是一种具有客体性质的“物”,就如同灵魂在西方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也是具有客体性质的)。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侧重于解释劳动者的身体如何被资本家异化为生产要素(作为生产工具的物),而鲍德里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要探究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身体(包括上层阶级)是如何被消费体系异化为消费要素(即作为消费品的物)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