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消费社会中的模拟秩序与现实

消费社会中的模拟秩序与现实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毫不意外的合理结果,但它对现实的影响在鲍德里亚看来将是惊人的,他陈述道:“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出现了依照模拟范例的大规模模拟过程,可供实战的社会控制学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消费社会中的模拟秩序与现实

上文我们提到过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一次荒唐的虚构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现实中战争的恶劣后果,但大众传媒使用符号对解读的霸占所造成的影响在鲍德里亚看来并不仅限于当时,同时延伸出了对整个历史、现实的摧毁。大众媒体取代了过去的史官成为泛滥于整个社会的历史记录员,但那些经过传媒技术润色后变得无比生动的报道,存在于这些报道中的事件有多少是对现实的严谨记录,有多少是编辑部参考其他来源不明、未经查验的消息进行的夸大其词呢?有些“事件”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事件,而是大众传媒制造的“人造事件”罢了。鲍德里亚描述道:“我们进入的不是一种产自变化的、矛盾的、真实经历的事件、历史、文化、思想,而是产自编码规则的要素以及媒体技术操作的虚构景象。它将一切意义,无论它本该如何,规定为可消费的。确定大众传媒消费的,正是这种以编码规则取代参照物的普及。”

正如前文所述,“由工业体系生产的符号之间是永远不会矛盾的”,尽管媒体与媒体之间有时呈现出针锋相对的态度,但这种对立并不会带来革命性质的变化。这是一种隶属于工业生存体系的“新闻流水线”“热点生产厂”,真实的事物是流水线前端待加工的“原料”,大众传媒运用传媒技术对它进行分类、过滤、切割、塑形、装盒,最终作为成品放到市场上供报刊读者和电视观众们消费(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的事物才是“可以消费的”)。甲、乙两个工厂可以生产出不同样式的产品并就此展开竞争,但没有谁会去否定当下的生产方式,更不会有人认为生产这些东西本身就是错误的。此外,还有些“原料”是无法适应现有生产线的,就像橡胶厂的流水线不能用来加工铁矿石并炼制钢铁一样,它们便是那些“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尽管钢铁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更严重的是,这些诞生于现实的虚构消息、伪现实反过来入侵了我们的真实世界,造就了一种大规模地模仿伪世界、尝试在现实中复刻虚构世界戏剧性的“新现实”,这便是第二章第三节中所述的“范例”的诞生过程。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毫不意外的合理结果,但它对现实的影响在鲍德里亚看来将是惊人的,他陈述道:“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出现了依照模拟范例的大规模模拟过程,可供实战的社会控制学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理论上说,当由符号虚构的伪世界成为被大众传媒任意操纵的提线木偶(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审核制度和大数据推广制度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而人们在现实中的一举一动都倾向于模仿伪世界时,往小了说,这足以令我们怀疑——是谁在决定我们的时尚审美、文化再循环的流向(哥特复兴风格的女装在当代东亚的再流行,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日本游戏、动漫等虚构作品中这一元素的现实复刻)?往大了说,我们甚至可以怀疑——是谁在决定我们的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政治局势和意识形态的走向?“人们通过对一些真实的线条和要素进行符号层次上的重组,‘制造’出某种范例。人们令它们‘推演’某个事件或某种将要来临的局势,并从中得出某些战略性的结论并依据这些结论对现实进行操作。在大众传播中,这种程序攫取了现实的力量,现实则因为媒介对范例进行具象化后产生的新现实而被取消、被窃取。”我认为,这或许能更加准确地回答第二章第二节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会广泛地相信未来取代按键手机的是触屏机,而不是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或者其他形式的设备”?原因便在于,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次诞生于虚构科幻作品的“触屏”对现实世界的成功入侵,它作为一种“新现实”被工程师们从虚构世界里复刻到了现实中。(www.daowen.com)

如此看来,将现实改写成“新现实”的“伪现实”或许没有那么负面?我们需要承认,虚构幻想有时能作为一种启发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我们能批评达·芬奇试图复刻那仅存在于幻想中的伊卡洛斯神话,进而设计出了身为飞机原型的扑翼机吗?批判的重点仍然是那个问题——“是谁通过符号操纵着虚构世界?”我们可以稍微夸张一点地说,如果新闻编辑部、出版商、制片厂等媒体从最开始就一致地认为“投影”“触控”“便携式电脑”这些构想无聊至极,不能吸引观众消费为自己带来利润,或者这些有趣的构想没有落在具备强大影响力的媒体手中而得以在全世界传播的话,那么工程师们开发的方向、技术进步的目标或许会与今天有所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