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济宁学院图书馆搬进古籍文化课堂,推广地方文献阅读新论

济宁学院图书馆搬进古籍文化课堂,推广地方文献阅读新论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近古籍,穿越书香”古籍体验课堂四、结语济宁学院图书馆采用把古籍文化课堂搬进图书馆的推广方式,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资源优势,实现馆藏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济宁学院图书馆搬进古籍文化课堂,推广地方文献阅读新论

一、案例背景

济宁学院置身于至圣先师孔子故乡曲阜,有其独特丰茂的古籍文化资源。济宁学院图书馆作为山东省古籍保护先进单位,拥有特藏古籍329种,10658册,其中善本242种,包括各个时代的刻本、抄本、稿本和批校本。特藏室收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四部丛书》《册府元龟》等大部头古代典籍地再版本和一些国内外珍贵的线装古籍版本。

当前,受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还处于躺平状态,未能体现其文化价值。为深入推动国学经典著作的传播和利用,发挥出古籍文化的育人功能,济宁学院图书馆依托特藏资源优势,结合学院学科特点,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系列行之有效的推广、传承和服务模式,并取得可喜成绩。其中图书馆参赛案例“古籍文化进课堂——把课堂搬进图书馆”荣获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主办的“2019阅读推广及服务创新案例征集大赛”一等奖。

二、把古籍文化课堂搬进图书馆,积极开展嵌入式教学

(一)活动初衷和目的

近年来,图书馆秉承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讲话精神,在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将古籍文献对接学科化教学服务的模式,创新开展“古籍文化进课堂—把课堂搬进图书馆”活动。

把课堂搬进图书馆,将师生置身于古籍特藏空间中,近距离了解和感受古籍文献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借助古籍文献学科化教学服务为引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课堂主要模式和内容

1. 课堂准备工作

课前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深入院系和专业老师沟通,了解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后,特藏文献阅览室进行相关古籍文献及资料准备工作;根据教学要求,图书馆布置好课堂环境和配备所需教具,并营造出温馨浓郁的学习氛围;选配出有古典文献学专业背景知识的特藏室馆员担任主讲老师。

2. 主要教学模式和内容

课堂针对专业和学科特点不同,侧重点各异。主要采取“引导、互动、探讨、体验、总结”的教学模式,“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主讲老师讲授和演示,学生观摩、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环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最后同学们把总结感悟反馈给主讲老师,为下一堂课提供改进完善。图书馆还会把学生的优秀总结体会发表到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和馆报,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这种嵌入式课堂教学,截至2019年已开设4个学期,先后在学校《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中分别开设2个学时的专题课堂。这种教学方式深受院系和同学们的欢迎。

3. 案例选赏

2019年4月1日上午,以“走近古籍,穿越书香”为主题的课堂在图书馆宋敏老师和中文系孔德凌老师联合组织下有序展开。近两个小时的课堂实践中,中文系2016级秘书学和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升本班的20名同学,通过阅古籍,体验线装书制作,雕版、活字印刷等内容,深切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古典文献学》课堂。别样的上课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新颖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令同学们兴致满满,皆表示获益良多。(www.daowen.com)

(三)推广创新点

1.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主动将古籍文化推广嵌入到学校教学中,由“小众服务”拓展到“大众普及”,并向专业化、精深化方向延伸。

2. 从推广方式来说,突破传统观展模式,转向全方位的空间再造+资源利用+读者体验的深层次创意服务。

3. 从推广形式来讲,新颖独特,实境教学,互动探究、体验性强、对古籍文化知识了解深层全面等特点。

三、推广活动成效

(一)提高了特藏资源的影响力

课堂的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相关专业和非专业读者的广泛关注,来特藏室参观或学习的人数逐渐增多,古籍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

(二)增强了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课堂效果超出预期,受到师生欢迎,形成院系老师主动前来约课局面。师生反馈,图书馆课堂弥补了院系专业课堂中缺少实物的空泛教学,增加了切身体验,强化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意识。

(三)实现了图书馆和读者的“双赢”

通过这种课堂形式提升了专业教学效果,拉近了读者与古籍的距离;而课堂的开展又激发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无限动力。

“走近古籍,穿越书香”古籍体验课堂

四、结语

济宁学院图书馆采用把古籍文化课堂搬进图书馆的推广方式,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资源优势,实现馆藏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这种创新模式,真正让古籍“活起来”,体现其特藏的珍贵价值,达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也为同行业高校等图书馆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