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中,我与我的团队黑弓作为视觉总设计、视效总设计参与若干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如2018年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2018年上合峰会《有朋自远方来》艺术表演、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表演等,切身经历在庞大规模的工作架构下创新是如何产生的。从前期的创意设计,到技术支持,再到编导,各个部门、不同专业背景人员需要沟通、协作,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中,每个人所需掌握的已不仅局限于自己所处的领域,这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已是一种不同意义上的跨界。而在高密度、高频率的跨界融合产出中,我们不断打破行业间的壁垒,融汇着各式“交叉”的工作模式也随之孕育而生。
如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表演中,我们突破客场的极寒、彩排困难等条件,利用光影+人机表演的精妙创意,以最少的表演人数、最轻量的场地支持完成了奥运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人机共舞表演。表演的成功得益于张艺谋导演带领主创团队不放过过程中每一个创意闪光点进行“系统化论证”。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表演
仿真、多模态等计算机数字化工具从工作初期就被纳入我负责的视觉总设计工作中,用于高效和直观的开展表演方案论证,不同工种的合作伙伴需对实验过程保持同步,并要随时提出基于其专业补充的优化解决方案。这种工作流程和专业上的跨度能极大的支持创意从“根上”发生,调动所有环节参与创意,而不是流于某个流程上轮到的工作模块。(www.daowen.com)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表演
国庆70周年联欢表演的创意工作则将“北京8分钟”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到了极致。3290位身穿发光服、手持光影屏的表演者,在天安门广场用90分钟无间隔的流动队列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表演。人与屏幕以艺术+科技高度融合的创新,被总导演称作“最难的千人光影屏流动表演”。回头看,跨学科开展文化创意的工作方法和意识升级确实开创出全新的公共艺术表演形态。在编演模式创新上,我作为视觉总设计也同团队进行了经验总结,我们认为它是图形、仿真、编导三位一体为驱动的全新编演模式。
回到黑弓的具体项目,我们的创作一般都开始于开放式的创意会,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并且不局限于自身的专业,从空间、内容、技术手段包括文学等各角度论证创意的可行性。从前期的创意设计、视觉设计,到后期的互动设计、程序开发,包括数字内容的创意制作,现场落地的执行对接、互动的调试等,全流程实现一个作品。这是一个开放式、扁平化的创作过程,当更好的想法出现时,大家都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勇于推翻自己,在原有的框架里不断翻新、不断尝试,哪怕是超越曾经的自己,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