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婚礼形式多样,独具个性

婚礼形式多样,独具个性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婚礼在礼堂内举行,要聘请西洋乐队奏乐。在农村,青年结婚时仍旧履行旧的礼仪,对于新娘来说,清规戒律特别多,如江浙一带农村,新娘婚后“下厨”先得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的意思。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在传统文化心理和现代文明意识的交织中,婚礼形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色彩,如到历史名胜之地举行婚礼、刊登新婚礼仪广告、舞会婚礼等,以独特的行动举行自己的婚礼。

婚礼形式多样,独具个性

《昏义》中记有:“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代。”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关系到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它又是两个家庭在社会关系上的一种和谐,因此,对于婚嫁十分重视和慎重。

旧式结婚,十分烦琐。男子婚配前由家长出面请媒妁到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长同意,就将女孩的生辰八字写在红帖(庚帖)上,外套大红封套,封内放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各2颗,取成双成对、早生贵子的吉祥之意,还用红绿丝线系上太平钱、福字钱各1枚,封套上写“天作之合”。庚帖请回后,男方就请媒妁向女方口头求婚。得到允诺后,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诺,就出允帖,正式订定婚约,俗称“定亲”。江浙一带,男方择吉日,将议定的聘金和新郎的生辰庚帖放入小匣内,匣外裹红布或红绫,上插一丛连根万年青,连同各色财礼由媒人护送到女方家(顾鉴塘等,1996)。女方揭帖后回以答聘帖和礼品,然后男方选定成婚日期,请媒妁通知女方。

按照交换理论,任何一种婚姻都有某种交换存在,包括感情、生理、经济文化等的交换,婚礼一直是双方家长表现其家庭威望的机会。结婚数天,男家送首饰、银币、衣服等礼品给女家,女家除将盘礼的首饰、花草(吉祥草、万年青等)全接受之外,其他盘礼,每样只收一半,余下的再与添加的衣物及喜糕等回礼男家。在结婚前1—2天女方发送嫁妆。结婚当天,新郎由亲友陪同,带着花轿到女家迎娶。女方家中有亲友来贺,送新娘上轿,然后摆酒筵。男方则在家中布置礼堂,正中有大红喜字,点上龙凤花烛,门口有吹吹打打迎宾。到堂上由司仪发令唱拜天地、祖先、父母公婆,新人对拜。拜毕,新人踏着麻袋入新房,称“代代相传”,夫妻在洞房内吃合欢宴,同时宴请宾客,宴毕,宾客们闹新房。到新婚第三天,新娘又要与夫家的老老小小,甚至与整个房族的尊幼行见面礼,然后新郎随新娘去岳家喝“回门酒”,至此,旧式婚嫁礼仪才告结束。传统的婚礼完全忽视个性自由和婚姻自主,而且要花费大笔的资财,生活困窘的百姓是难以承担的。

清末民初,由于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具有近代意识的人主张改良旧婚俗。一种带有西方色彩的“文明结婚”的婚礼形式开始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的城市知识青年中流行。新郎脱下长衫马褂而改穿燕尾礼服,新娘放弃凤冠霞帔、红衫群、红盖头,而改穿白色婚纱礼服,并拍西洋式婚照。新娘出嫁不坐花轿而改坐马车、轿车。喜酒也不在家置办,而将婚筵设在酒楼或大旅馆中进行。婚礼在礼堂内举行,要聘请西洋乐队奏乐。新人、双方家长、各方来宾在鼓乐声中入席,然后由社会名流作证婚人,介绍人行谢礼,向各族亲友行见面礼,向各位贺客行受贺礼,来宾中的名人、贵宾还要演说一番等等,最后仍需置办酒席,花费也不少。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提倡节俭的“新生活运动”,与之相应,出现了集体婚礼,如上海社会局在上海商界的支持下,于1935年4月,在江湾五角场新厦举办集体结婚,只收10元,由市长证婚,发给证书。这是一次改革,工薪阶级不致因操办婚事而举债。以后又有了营业性的集体婚礼社出现,如宁波同乡会、浦东同乡会、宁社等都予以举办集团婚礼。更有简单的是在报纸上刊登结婚启事,或用柬帖邮寄亲友。但改良婚俗的呼吁和倡导收效甚微,大部分人仍遵循老法结婚。但在上海,由于移民城市的性质,年轻人往往要到成年前后才能物色到门当户对的人家,职业性的媒婆渐渐淘汰,一般是亲友邻舍从中撮合,约定地点,互看人选,也有自己结识之后,请双方家长看一下,双方相看满意后,再请德高望重的人做媒说合。在农村,青年结婚时仍旧履行旧的礼仪,对于新娘来说,清规戒律特别多,如江浙一带农村,新娘婚后“下厨”先得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的意思。裁剪缝补,应先做裤袜,说法是“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顾鉴塘等,1996)。婚礼仍体现着企求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婚姻观和长幼有序的人伦道德,起着维护家族的作用。(www.daowen.com)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改造社会。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自主婚姻的盛行,婚礼趋于简单,办了登记手续后,分发喜糖或举行小型茶会、舞会等,都是量力而行。“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请酒、拍西洋式婚照等都被斥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予以革除,结婚时新人们只能发几颗糖,穿干部服或军便装的拍张“革命照”,或是到某地游玩一趟,没能留下什么欢庆纪念,以至于在现今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大城市中出现了补婚习俗:“妈妈”披上了婚纱,“爸爸”穿上了西装,补拍结婚照,或者在酒楼饭店重摆筵席,请诸亲好友重新庆贺一番。改革开放和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为婚礼形式的嬗变奠定了基础。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在传统文化心理和现代文明意识的交织中,婚礼形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色彩,如到历史名胜之地举行婚礼、刊登新婚礼仪广告、舞会婚礼等,以独特的行动举行自己的婚礼。婚礼照也一改清一色的礼服、鲜花和红地毯,越来越多的人到大自然中拍结婚照。新娘装也跳出红色框框,追求时装婚服。结婚喜宴既是显示财富的舞台又是社交的重要场合,所以,至今仍是宣示结婚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婚宴形式也不断变化,如篝火婚宴以及在上海流行的自助餐式婚宴等,使传统的形式适应都市生活的需要。

然而,随着生活的不断富裕,再加上攀比心理,婚礼奢华之风也日益增长,不少青年认为请几桌喜酒是寒酸的,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缺一不可,拍摄婚纱照是不可少的节目,结婚者大操大办,去吃喜酒的“人情”越送越重。目前,婚姻消费是青年消费中支出最大的项目。据2000年的调查显示,结婚或正在筹备婚事的年轻人,已经用于或准备用于结婚的费用平均8万元。在农村,一些已被革除的陋规、旧俗也因此而有所抬头和恢复,如借嫁女之机索要高额彩礼等。

结婚作为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时刻,作为向人们宣布成熟的一个标志,作为新人共同生活的一个里程碑理应得到重视,但铺张浪费只能是有损无益。随着婚姻越来越成为心理感情的共同体,婚礼的意义更在于新郎新娘永结百年之好的决心,于是,结婚纪念日如银婚、金婚、白金婚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家庭结合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