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的研究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搜集和分析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工具和使用这些工具的技术。
研究的工具包括三大类:①语言;②文书性工具,如调查表、问卷、量表、统计表等;③器具性工具,指搜集、储存、分析资料的物质设备,如计算机。运用统计分析、计算机处理、理论分析则是研究中必备的技术。
总之,家庭社会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因而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揭示家庭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四版序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页。
[2]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3]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5—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页。
[5]同上书,第11页。
[6]丁文:《家庭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7]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43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0页。
[9]参见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10]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11]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1页。
[12]周颜玲、凯瑟琳·W.伯海德:《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页。
[13]周颜玲、凯瑟琳·W.伯海德:《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7页。(www.daowen.com)
[14]邓伟志、徐新:《爱的困惑——挑战离婚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2页。
[15]张敏杰:《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一个世纪的回顾》,《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6]参见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9—71页。
[17]周月清:《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第52页。
[18]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8页。
[19]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73—176页。
[20]引自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8页。
[21]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8—71页。
[22]周月清:《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第63—65页。
[23]沈崇麟、杨善华、李东山主编:《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页。
[24]周月清:《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第76—77页。
[25]参见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7]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9—40页。
[28]参见R.布东:《社会学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0—1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