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处世,一事当前,应以义理为先,而不可以利当先。
孟子与梁惠王有一番对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初到魏国,谒见梁惠王。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说:先生不辞劳苦,千里而来,一定能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吧?
孟子回答说:您何必一开口就一定要谈到利呢?其实,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如果为王者一开口就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那么大夫也会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一般的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可以对我本人有利呢?’这样一来,上上下下必然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也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家里,杀死国君的,必然是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里,杀死国君的,必然是拥有一百辆战车的大夫,这都是因为轻公义,重私利的缘故。
人的私利永远不会满足,也无法使它满足。在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家里拥有一千辆战车,在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里拥有一百辆战车,这些大夫的财产应该是够多了,但由于重私利,他们仍想谋篡国家。
从来没有重仁的人会遗弃他们的父母,也没有讲义的人会谋篡国家。(www.daowen.com)
所以,孟子告诉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不以利为先,这很值得记取。
我们都知道人与动物不同。如果细究起来,这不同有些是好,有些却很难简单地肯定也一定是好。譬如老虎为了生存,出自本能捕食一切可捕之物,因此饿了就抓,饱了就悠哉游哉,一切以需要为度。它不会想到去积攒属于它一己的私产,也不大会去挑肥拣瘦。
人却不同。许多时候,人并不只是以满足生存需要为度。而且,更容易坏事的是,人若事事以利为先,还会自然生出无法满足的贪欲,有肉吃想鱼,有鱼有肉又想熊掌。欲无厌足,求利之心便无止境;求利之心无止境,便会重利轻义,求利忘义,便会忘义,便会没有他不能做,没有他不可以做的事,轻则害人害己,重则祸国殃民,最终结果,脱不出人将不人,甚至比禽兽还等而下之。
仔细想想,人间许许多多人做的坏事,实在都起于这无以厌足的私利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