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名实:个人身份与行为,言论与实际的关系

名实:个人身份与行为,言论与实际的关系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实,就是名义与事实的问题。比如个人身份与实际,比如刑罚与实际罪行,比如言论与实事,都是名实关系。同时,为名所害的人也可依靠实事获得平安。名声和实事,本来应是一对一的。名实相符,正常地发挥实际水平与能力,比赛取胜,考上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就是把名与实分离开来,盛宴招待,演奏音乐,是对佳宾贵客的隆重款待,人贵礼重,这样名实是统一的。

名实:个人身份与行为,言论与实际的关系

世上所有的事物无不有名实的关系。所以明白名实,循名责实是一条很重要的处世之道

名实,就是名义与事实的问题。世上所有的事物无不有名实的关系。所以明白名实,循名责实是一条很重要的处世之道。

比如个人身份与实际,比如刑罚与实际罪行,比如言论与实事,都是名实关系。懂得这一关系。人立足实际,就不会为虚名所连累。同时,为名所害的人也可依靠实事获得平安。比如受人冤枉的人,回到实事,所有的污水就会被洗刷。

然而,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总不止做到这样,或者从根本明了大道的人,则总是更关心做到自然无为。做到自然无为,便凡事不会勉强,也不会无事生非。

所以古时候了解无为之道的人总要经过几番推导,才能说出名实,总要经过多番论证才会去谈论赏罚。一开口就大谈名实,那就是不懂得名实的根本;一下子就奢谈赏罚,那就是不懂赏罚的东西。

说实在的,颠倒是非,违背事物本来规律的人,不过是要别人来教导与统治的对象,怎么能统治他人,管理事务!不知事物先后顺序,一下子就大谈名实赏罚,这只是懂得些玩弄权术的把戏,并不懂得管理之道的根本目的。这种人只配为别人所用,却不可使用别人。

真正懂名实的人,应是以无为为本,再辅以良知道德。有了良知道德,仁义又是次要的了。明白仁义,职责又是次要的。明白职责,任务又变得不言自明了。明白任务,为完成任务而省察事实,顺理成章。知道省察,是非迎刃而解。是非解决,赏罚也跟着明确了。赏罚明确了,就可使贤愚各得其所,贵贱各就其位,所有评价都合乎事实。

懂得这种名实关系和判定是非与赏罚的人,他从事领导管理工作,属下可以平安无事、和平共处,事业可以兴旺发达,万事亨通。而作为个人的处世之道,也可使自己身心安适,到处都是笑脸。(www.daowen.com)

名声和实事,本来应是一对一的。有什么实,就有什么名,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二者统一于实事本身,二者不矛盾,也不分离。

如果要是分离了、矛盾了,那就是人的错误,那就要坏事情。像上面说的,那位棋手与高中生。名实相符,正常地发挥实际水平与能力,比赛取胜,考上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正如到了冬天,穿上棉衣;碰到豺狼,拿起猎枪,绝没有错误。但一心想着名声,想着功成名就将怎样,不成又怎样,于是,名改变了实,人就要遭到失败。人的心理就这样玄妙。

而一个撒谎的孩子,第一次高喊:“狼来了!”别人来救他,相信孩子天真诚实的事实,结果没有狼,人们被欺骗了。以后,狼真的来了,孩子大叫:“救救我呀,狼来了!”再没有人来了。因为用谎言代替实事,孩子的名实不相符,人们不再信任他,他就要遭殃了。

所以,孔子对颜回去劝谏齐侯极不放心。他说:口袋小,不可以用来装大的东西,绳子短,不可以用来提深井里的水。同样道理,性命各有所禀承,而成为形体,形体又与应得的性命相适应,不可人为地去增减什么。颜回劝谏齐侯,必使齐侯深深反省,但齐侯肯定反省之后又得不到答案,于是必定怀疑颜回,那颜回岂不是要遭殃了。

孔子还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你没听说过吗?从前,有一只海鸟落在鲁国的郊外,鲁王便去郊外欢迎它,并且还在太庙里设宴招待它,还吩咐乐队演奏九韶的乐章来供海鸟取乐,杀猪宰羊让它大请大受。可是海鸟被搞糊涂了,很着急,既不喝酒,也不吃肉,过了三天便死了。

这就是把名与实分离开来,盛宴招待,演奏音乐,是对佳宾贵客的隆重款待,人贵礼重,这样名实是统一的。用对人才施行的礼节过去招待一只鸟,名目弄错了,鸟不死又怎么样呢?

所以,老子说,名的根本在于与实相副,义的施设全在与人的性情相适应,这就是情理通达,而福德在握了,不可离实而求名,也不可背名崇实,二者都会坏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