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经》中的自然人生及其现实意义

《道德经》中的自然人生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道德经》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关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都是从对立统一的关系加以说明。《道德经》第七章说:“天地所以先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不争是顺其自然规律,不与人争名夺利。《道德经》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珍贵财富,其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处世准则对于今天的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意义。

《道德经》中的自然人生及其现实意义

(代序)

五千言的《道德经》,文约义丰,它所涉及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方面,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不像儒家那样就哲学论哲学,就伦理论伦理,就政治论政治,而是从更深层次上,把社会、人生等问题引入宇宙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加以对照并深入思考。因此,《道德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

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我们现代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内容了。

老子认为,事物之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在《道德经》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关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都是从对立统一的关系加以说明。例如:大小、重轻、厚薄、生死、善恶、荣辱、贫富、祸福等等,表明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他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规律。由此而提出了他的人生观。老子从整个宇宙的生成与发展演变来考察人生,确定人生活动的方向。他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是一致的,即“天人不二”。老子认为,人应顺乎自然以行,便优人圣域;如反乎自然以行,便招致祸端。这就说老子认为人应当坦荡,做到公而忘私;宁静致远,妥善处世,淡泊明志。一句话,自然人生。

老子的人生观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更是极具深刻的启迪。

一、公而忘私坦荡为人

老子认为人生应当至公无私。《道德经》第七章说:“天地所以先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尽以施人,而不求报酬;尽以予人,而不为恩;尽自己的力量,为众人服务而毫不推辞;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工作而不占为已有。

今天,我们身处于现代文明社会中,更该具有坦荡、无私欲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他可以做到至公无私,处处为他人、为公众着想,那么他生存的价值就可以体现出来,社会也得以繁荣昌盛。

二、宁静致远妥善处世(www.daowen.com)

老子认为,面对世事的纷争扰搅,人生应当致虚守静。而“虚”并非空虚、无物,它含有深藏的意义,也具有“静”的特征。“虚”的反面是“盈”,也就是自满;“静”的反面是急躁。所以说,致虚宁静,不自满、戒骄戒躁,正是我们处世的原则。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与同事相处、与亲人相处、与朋友相处,我们都应该做到“虚”和“静”。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摩擦和纷争,社会就会变得温馨。

三、淡泊明志自然人生

老子主张“柔弱”、“不争”的人生态度。柔弱是自然、发展和充满生命力的东西,是生活的原则。其所针对的是“逞强”的行为,逞强者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不争是顺其自然规律,不与人争名夺利。生活中,名利、欲求、富贵等等的东西,无时无刻在诱惑着人们。任何一个人想不陷入对这些东西的追逐,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多的道德品质,是不容易做到的。那么培养优良的品格,淡泊人生,就能达到视名利如烟云,视富贵如粪土的人生境界了。

《道德经》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珍贵财富,其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处世准则对于今天的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意义。若我们善于运用,无论是为人处世、社交应酬,还是服务社会、完善自己,莫不得益良多,甚至会起着巨大的作用。

方 飞

1997年9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