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lǘ)左適(zh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háng),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shuò)谏故,上使外将(jiàng)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gōu)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wéi)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ì)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chī)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jiè)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wéi)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xùn)蕲以东。攻铚(zhì)、酂(cuó)、苦(hù)、柘(zhè)、谯(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p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灭掉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秦朝。秦朝是历史上空前统一而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嬴政雄心勃勃,自称“始皇帝”,这位“千古一帝”似乎有足够的实力和自信保证封建王朝的长盛不衰。然而,由于他统治严酷,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很快又失去民心。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秦二世刚即位,天下英豪便纷纷揭竿而起,奋起反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一个强大的王朝却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斗争中迅速土崩瓦解,早早收场。而拉开反秦、灭秦历史大幕的就是大泽乡起义(杜牧形象地概括为“戍卒叫”),领导这次起义的领袖是陈胜、吴广。
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样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结局怎样?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按事件的发展顺序做了真实、完整的记载和描述。课文节选了从谋划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这一段史实。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写人叙事,再现陈胜、吴广两位起义领袖的英雄本色的。
文章开头按照传记的通常写法,先介绍了两位起义领袖的籍贯,名字。两人的身份是怎样的?作者没有直接介绍,而是在叙事中做了巧妙的暗示和交代。开头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一句,即暗示了陈胜的身份。原来他出身低贱,只是一个受剥削压迫的贫苦农民,所以才会被征发戍边。吴广呢,第二段说“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叙述历史背景中,又暗中揭示了吴广的身份。他也属于“闾左”(古代把贫民集中居住在居民区左边,称为“闾左”,类似现在所谓的贫民窟。文中代指贫民),是个穷苦人。他和陈胜本不是同一地方的人,但恰好都被征发到渔阳戍边,因此又同为戍卒——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一起谋划起义的可能。文章在简洁的叙事中,把这些信息交代清楚了,代替了呆板、烦琐的介绍,又突出了重点,叙事的脉络非常清晰。
英雄不是突然成长起来的,而应有其内在的禀赋和潜质。文章开头选取了陈胜年轻时的一个典型事例,揭示了他的不同凡俗。他“与人佣耕”“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和不甘,有改变自己屈辱命运的愿望;他“苟富贵,无相忘”的话,表达出他有福同享、追求平等的思想意识;面对同伴的嘲笑,他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和对比展示了他的远大志向,并为后文埋下伏笔。而在被征发戍边的九百人的队伍中,作者又交代说,陈胜、吴广都担任了“屯长”。这说明他们两人都有超群之处,都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具有领导者的潜能;同时也暗示他们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并且拥有宣传发动戍卒的便利条件。作者巧妙自然地把这些情况做了必要的交代,使得事情的发展合乎逻辑,顺理成章。
古代农民起义几乎都是官逼民反,人民走投无路而被迫走上反抗道路的,大泽乡起义也不例外。文章第二段先交代了起义发生的起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可见当时徭役之重,人民不堪其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从而揭示了起义的正义性。俗话说,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面对只有一死的命运,是坐而待毙,还是奋起反抗?“失期,法皆斩”,是现实的生存危机,但也是发动起义的良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胸有大志、早已不甘屈从命运的陈胜、吴广抓住时机,决心为自己和九百劳苦大众闯出一条生路来。(www.daowen.com)
但他们没有草率鲁莽,仓促起事,而是谋定而后动,为起义做出周密的谋划和部署。作者对陈胜、吴广策划起义的过程做了详细、精彩的描绘,是文章的重点之一。文章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他们审时度势,洞察时局,把握了“天下苦秦久矣”这一社会背景,正确分析了秦王朝残酷统治下广大平民百姓心怀怨恨、不得人心的形势,处处蓄积着反抗的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要有得当的措施,就能得到民众的响应、拥护。那么打出什么旗号最有号召力呢?陈胜指出,秦二世本“不当立”,阴谋继承了君位,杀害了“当立者”太子扶苏,这种统治阶级的内部危机引起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因为“百姓多闻其贤”,却“未知其死也”,对扶苏抱有好感和希望;另外,大泽乡一带属于楚国故地,而民间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楚人有着强烈的反秦情绪,对抗秦有大功的名将项燕非常敬仰、怀念,但并不清楚他的生死下落,“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扶苏、项燕这两人威望高,感召力大,而影响力仍在,如果“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这不是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吗?势必能吸引广大民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吴广以为然”,吴广深表赞同,两位领袖取得共识。
陈胜这一策略口号足见他确实是个干大事的人。第一,他胸怀大志,放眼天下,决心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带领天下穷苦百姓反抗暴秦,而不是“匹夫之怒”的小打小闹。第二,他沉着冷静,富有谋略,举措得当。他在“天下苦秦久矣”的大势中能敏锐地发现有利因素,抓住民心民意,从而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特别是能根据身处楚地的现实,机智灵活地利用项燕的影响力,更是高明之举,非常务实有效,能迅速获得附近民众的支持。第三,他高瞻远瞩,料事准确。他分析此举“宜多应者”,果然,发动起义以后,“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正如贾谊《过秦论》所形容的一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这大好的局面有力呼应、印证了他的判断,说明陈胜的分析完全正确,体现了他洞察时局的能力。
然而发动起义还得从眼前着手,“起家”还得靠眼前命运与共的九百戍卒,当务之急是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把他们宣传、发动起来。“屯长”只是个小头目,知名度、影响力都很有限,怎样迅速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得大家的认可呢?古代鬼神观念浓厚,流行占卜,以预测吉凶。陈胜、吴广于是去找卜者问卜。卜者是个见多识广,洞察世事的人,他明白了他们的意图,于是暗示给他们“先威众”的方法。应该说,卜者也是支持起义反抗的人,他也成为了密谋“举大计”的实际参与者。陈胜、吴广在卜者的指点、启发下,心领神会,计上心来,巧妙机智地制造了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两件神秘而“灵异”的事件,借助鬼神的力量,宣传造势,营造出“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的舆论氛围,给人一种有大事要发生之时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这一计“威众”效果显著,“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胜不但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而且一跃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只待他登上历史的舞台,振臂一呼,发号施令了。至此,发动起义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点燃这把“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已是必然的了。但怎样点燃这把“星星之火”呢?这是发动起义的最后一步,也是考验陈胜、吴广的勇气决心和智慧谋略的关键一步。事实证明,他们不愧是具有英雄气概、将帅才干的领袖人物,他们不但成功地点燃了起义的导火线,而且顺利地按照部署举起了兴兵反秦的第一面大旗。作者对这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又做出了精彩的描绘,最终树立起了两位起义领袖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
反秦斗争在陈胜、吴广精心导演的一出“并杀两尉”的双簧戏中徐徐拉开了序幕。吴广平时关爱部下,深得人心。他趁着将尉醉酒的机会,故意反复说要逃跑,激怒将尉鞭打自己,以引起士卒的同情,为动手杀尉铺平道路。待到将尉怒不可遏,拔剑出鞘,吴广趁机夺过剑来,在陈胜的配合帮助下,一连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群龙无首之际,陈胜马上召集部属,发表了一番激昂慷慨的演讲。陈胜从当前死路一条的处境出发,揭露了秦朝统治的残酷无情,分析了大家的前途和命运,激励大家不能白白死去,要死也要死得其所,成就大名。“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掷地有声,令人热血沸腾。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问,更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一下子令群情更加激奋。这句极具反抗精神的名言直击不平等的封建世袭制度,吼出了这群被压迫得走投无路的戍卒们的心声,激励着他们为推翻残暴的统治、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而英勇抗争。陈胜这番话,晓之以利害,激之以大义,短短几句,简明有力,深入人心,极具宣传鼓动性,再次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徒属皆曰:‘敬受命。’”戍卒们深受鼓舞,当即一致响应,异口同声地表示甘愿听从号令。于是打出旗号,统一标志,筑坛盟誓,“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第一支反秦义军正式宣告成立了。
接下来的一切水到渠成,起义进展迅猛而顺利。作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叙述了义军从首攻大泽乡到攻下陈县(砀郡郡府、陈县县府所在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攻”“下”“令”“收”“皆下”“据”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指挥若定,部署得当,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所向披靡。“陈守令皆不在”、“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说明秦朝外强中干,民心尽失,要么一触即溃,要么纷纷加入反秦的队伍中来;而起义军从九百人起事开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愈战愈强,迅速壮大起来,成为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而“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称大楚”“号为张楚”这些“从民欲”的举措,确实顺应了民心,符合楚地百姓“复立楚国之社稷”的愿望,因而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在“三老、豪杰”“功宜为王”的推举之下,陈胜顺利称王,建立了政权。三老、豪杰的一番话,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陈胜的形象,突出了他披甲执锐、身先士卒的品质和反抗暴秦的历史功绩,说明他在起义初期成功地担当了领袖的责任。结尾一句呼应前文,也从侧面进一步反映了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陈涉世家》是一篇人物传记,总的来说,全文以人物为中心,以陈胜为主,吴广为辅,互相映照,互相补充,合写了两人的事迹。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本文在材料安排上详略适宜,主次分明,条理清楚。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了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发动经过,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其中陈胜、吴广密谋定计、“丹书鱼腹”、“篝火狐鸣”、“并杀两尉”、发动群众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作者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体现。这样,既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把人物置于特定的事件和情境中,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体现了作者驾驭复杂事件的高超能力和叙事技巧。
赏读本文,可以分明感受到司马迁对这件历史大事所倾注的热情,字里行间表露着对陈胜、吴广的欣赏和歌颂之情。司马迁的这种情感态度值得重视。一般史书中,对农民起义领袖通常都是持否定和贬抑态度的,司马迁为什么对陈胜、吴广热情赞颂呢?事实上,按照《史记》的编写体例,“世家”本是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而陈胜出身卑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只有短短六个月,作者却将他视为王侯,列入“世家”。司马迁的非同寻常之举,是因为他充分认识到,陈胜首先发难,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正如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说:“胜立数月而死,无后,亦称‘世家’者,以其所遣王侯将相竟灭秦,以其首事也。”同时,这也说明司马迁打破了古代“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观念,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看重的是功业和贡献,体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