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雎不辱使命》的战斗: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品鉴

《唐雎不辱使命》的战斗: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品鉴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在一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会上,我方代表是号称“铁娘子”的吴仪副总理。“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外交人员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这里我们来欣赏“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一场特殊的战斗拉开了帷幕。唐雎此行,注定是一场异常艰难、凶险的斗争。所以,双方的较量,固然是斗智斗勇,同时更是双方意志与人格的较量。

《唐雎不辱使命》的战斗: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品鉴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huì)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在一次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会上,我方代表是号称“铁娘子”的吴仪副总理。双方刚一落座,美国人就来者不善:“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吴仪针锋相对,毫不留情地反唇相讥:“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藏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

这是新中国外交风云中的一个出彩花絮。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外交人员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而外交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语言则是斗争最重要的武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古往今来,留下许多外交使臣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如晏子使楚、烛之武退秦师、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这里我们来欣赏“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

战国末期,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赵、燕、齐、楚,在秦国的日削月割之下,也已奄奄待毙了,战国七雄,唯秦一家独大。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靠威逼利诱吞并安陵,但安陵君不愿任人欺凌。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www.daowen.com)

秦王打着如意算盘,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妄图不战而屈人之兵,派使臣传话给安陵君,说是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国,并且盛气凌人地说:“安陵君其许寡人!”“其”是务必、一定的意思,完全是命令的语气。岂料安陵君虽势单力薄,但很有骨气,他不但一下看穿秦王的伎俩,而且以安陵是祖先遗产为借口,委婉含蓄地拒绝了秦王。秦王不高兴,后果会是什么?安陵君心里不安,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一场特殊的战斗拉开了帷幕。

唐雎临危受命,只身赴秦,他的使命只有一个,那就是坚守安陵君的立场,尽一切可能说服秦国打消“易地”的念头。但是就局势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秦王心意已决,并且已经“不悦”,又岂会给好脸色?又岂会善罢甘休?又岂会把不堪一击的安陵放在眼里?再说,秦王作为一个大国之君,显然也是厉害人物,绝不会是好对付的。明知山有虎,但还得虎山行。唐雎此行,注定是一场异常艰难、凶险的斗争。文章一开始,就充满了一种悲壮的色彩。

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唐雎义无反顾,深入虎穴,绝地反击,与秦王力战三个回合,终于化被动为主动,彻底击溃秦王的嚣张气焰,反而让他妥协屈服,上演了一场虽无刀光剑影,却更加令人惊心动魄的口舌之战。我们欣赏的重点,也就在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对话,揣摩其弦外之音(潜台词),感受外交辞令的技巧和人物的形象特征。

果然,会见一开始,秦王就接连发难,步步紧逼。他先是质问、责备:“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话里满是傲慢自大,对安陵的举动不可理解,更不可接受。然后又打又拉,软硬兼施:“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威胁之意昭然若揭;“以君为长者”“请广于君”,虚情假意,加以利诱;“故不错意也”,言下之意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最好识相点——依然是暗含威胁。接着又是质问,从“逆寡人”到“轻寡人”,不满之情递进,仿佛是强压怒气,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他一口一个“寡人”,一副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俨然以天子自居了(礼制上,他还只是个诸侯王)。

秦王的攻势不可谓不猛烈,然而唐雎早已胸有成竹,他沉着应战,进退有节。“否,非若是也”,直接否定,接着亮明立场,重申安陵君“守土”的原则——这正是唐雎力量的源泉。因为这完全是爱国的正义之举,而秦王正好相反,完全是巧取豪夺的不义之举,在“理”字上,他是“亏”的,有着先天的劣势。爱国者信念坚定,正义者理直气壮,唐雎兼二者于一身,显示出强大的自信与道义优势。所以,双方的较量,固然是斗智斗勇,同时更是双方意志与人格的较量。在后面的反制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唐雎紧接着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个假设反问句,比起安陵君的“弗敢易”,语气更加坚定有力,强调了“守土”的凛然正气,话语中包含了对秦贪婪狡诈之“不义”的轻蔑与嘲讽。

这是第一次交锋。交锋的结果必然是秦王恼羞成怒,原形毕露。他原本“不悦”,见到唐雎本想通过威吓利诱达到目的,不料唐雎比安陵君更加强硬,丝毫没有回旋余地,自然更加激怒了他。从“不悦”到“怫然怒”,在情节上,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气氛愈加紧张。而在“理”上无理可讲的秦王,已是别无选择,于是祭出了唯一的武器——强势压人。岂知“有理走遍天下”的唐雎,更是个“威武不能屈”的堂堂大丈夫,还怕你不成?于是斗争进入高潮,第二个回合的较量随即展开。

秦王的强势还真够强的,摆出“天子之怒”,够吓人的。唐雎却愈加藐视,故作不知:“未尝闻也。”语气很轻,态度却很高傲。“天子之怒”是什么?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他这个诸侯王确乎已有“天子”之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已是事实。在强权与实力上,秦王是有着足够的底气与自信的。所以当唐雎对之以“布衣之怒”时,秦王也是不屑一顾,以极为轻蔑的口吻加以丑化——“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应该说,这的确是两个强者的对峙,但正如前文所述,秦王之强,在于“得势”,而唐雎之强,在于“得理”。“得势”者仗势欺人,渐如强弩之末,而“得理”者理直气壮,更加锐不可当,因此秦王的法宝丝毫不灵。唐雎立即驳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那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是“士之怒”吧!时机已到,暴风骤雨般的反攻开始了!唐雎先用三个语势强烈的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刺客除暴的故事众所周知,唐雎以狂风扫落叶般的气势,给秦王以警告和极大的震慑,完全占据了上风,取得了主动。接着穷追猛打,再逼近一步:“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他将效法三人,与秦王血拼到底。五个四字短句,如短刀匕首,刀刀紧逼,不给秦王一点喘息时间,让他毫无招架之功。最后言出有行,乘胜追击,给予他致命一击——“挺剑而起”。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让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

第二回合下来,秦王已毫无还手之力,他黔驴技穷,只有俯首就范、讨好卖乖的份儿了。于是最后一回合只剩下他的独角戏了,他面露胆怯之色,不得不“长跪而谢之”。算他“识时务”,为了摆脱困境,保住大国君王的颜面,马上随机应变,与前面判若两人。“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没再写唐雎了,但是秦王又是“长跪”致敬,又是道歉安抚,又是请坐,又是奉承,这不都表明唐雎正是胜利者吗?在色厉内荏的秦王的映衬下,唐雎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早已巍然挺立在读者面前。

弱国小臣对虎狼之秦,唐雎可说是以唇为枪、以舌为剑,与“强盗”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挫败了强秦的阴谋,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展现了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出色的外交家的风采。文章几乎全用个性化的语言(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在你来我往的言语交锋中,作者又充分调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既烘托了紧张激烈的气氛,又突出了人物鲜明生动的性格,表现出高超的写作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