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鱼我所欲也》赏读:初中文言文精华

《鱼我所欲也》赏读:初中文言文精华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读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会给你启发的。《鱼我所欲也》谈的是人生中非常为难的一种选择——两难选择,选项只有两个,两个都有理有利,但只能选择其中一项而放弃另一项。《鱼我所欲也》则是对“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展开论述,他将“生”与“义”置于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得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赏读:初中文言文精华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选择。无数的选择,又让我们的人生五彩缤纷,具有了无数的可能性。有的选择很简单,有的选择很复杂;有的选择很容易,有的选择很为难;有的选择选项很多,有的选择非此即彼;有的选择无伤大雅,有的选择至关重要;有的选择无关对错,有的选择是非分明;有的选择体现性格,有的选择体现品格;有的选择取决于习惯爱好,有的选择取决于人生态度;有的选择考验智慧,有的选择考验品德;有的选择是生活小节,有的选择是人生大事……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那么,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读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会给你启发的。

《鱼我所欲也》谈的是人生中非常为难的一种选择——两难选择,选项只有两个,两个都有理有利,但只能选择其中一项而放弃另一项。他说,鱼和熊掌都是令人喜欢的美味,但不能兼而有之,怎么办?舍弃鱼,选熊掌,因为熊掌更美味更珍贵。当然,这只是他的一个比方,他要谈的是人生中最艰难的选择——生与死、利(苟且偷生)与义(为义而死)的抉择。

有名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所以,死亡是人人都厌恶的。好好活着,怎么会轻易选择死亡?这是人之常情,古今皆然。但是,人生在世,又不是为活着而活着,而要活得有意义,活出生命的价值,活成大写的人。活出人生的精彩,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但是,当不能两全其美的时候怎么办?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认为,生命固然可贵,但人活着要有理想信念,要追求人生价值,坚守道德原则(“义”),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实现自我的道德理想;生与义能够两全当然再好不过,但是当与“义”发生冲突时,应该道德优先,选择“义”,即应该舍弃生命以维护、成全理想中的道德原则。这就是“舍生取义”的内涵。(www.daowen.com)

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显然孟子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就像水性自然而然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性善论”是他整个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的天性中固有善良美好的种子,他称之为“本心”“赤子之心”“良心”。这种善的本性又具体表现为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又分别是仁、义、礼、让四种美德的根源与萌芽,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这就是著名的“四心”“四端”说。他进一步认为,始终保有并不断发扬光大这善的根芽,就能修养出“浩然之气”(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即崇高的道德),达到至大至刚的境界。这是孟子君子大丈夫的理想人格。《鱼我所欲也》则是对“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展开论述,他将“生”与“义”置于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得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主旨并不是谈舍生取义,而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这里的“本心”专指上文所说的“羞恶之心”)。文中有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即人人都有“羞恶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只要“本心”在,就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能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做出“不义”之事,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饿人一样,即使在“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铁骨铮铮,昂起高贵的头颅。

儒家本有“义利之辩”,“利”就是各种利益,如财富、地位、权力、名声等,最大的“利”就是生命了。获取各种利益,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人生的正当需求和基本权利,但各种利益又可能损害人心,破坏社会规范。孟子时代,“上下交征利”,对人心世道的破坏性尤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取舍又反映了价值观的不同和道德的高下。儒家并不反对追求正当合理的利益,但前提是必须合乎“义”;当“利”与“义”发生矛盾、有损于“义”的时候,就应该舍弃“利”而选择“义”,做到坚守仁义,维护正义,决不做“不义”之事,取“不义之财”,更不能“见利忘义”“为富不仁”。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所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最极端、最艰难的情况就是生命与道德原则发生冲突而又无法两全,孔孟都认为,此时,人不应该苟且偷生,沦于不义,而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牺牲生命来保持道德的完美,来守护正义。

“舍生取义”与“大丈夫”的观点一样,是孟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舍生取义”是实现理想人格、人生价值的极端状况。这种价值观豪情勃发,熠熠生辉,对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的培育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激励着中华儿女坚守初心,向义而生,不惜为义而死。正是在这种崇高精神的感召下,无数仁人志士面对艰难困苦、面对生死考验,不屈不挠,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正义、理想而英勇献身。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从“扬州十日”前的史可法到“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从少年英雄夏完淳,到十五岁英勇就义的刘胡兰;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写《梅岭三章》的陈毅;从“戊戌六君子”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从“八女投江”到“狼牙山五壮士”;从“八百壮士”到在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牺牲的千千万万英雄烈士,无数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艺术特色来看,本文旗帜鲜明,大义凛然,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等一样,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雄辩滔滔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他“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

在论证方法上,孟子善用比喻,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比喻生与义不可兼得,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并类比推论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从物质追求到精神境界,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在句式的选择和修辞表达上,本文短句与长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交错运用,穿插多个反问以及大量的对偶对比句,使得文章节奏缓急有度,语气强烈又从容不迫,情感饱满而又起伏跌宕。特别是结尾处的三个排比构成的长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这些都充分表现出孟子“气盛言宜”、驾驭语言自然灵活的高超艺术,值得好好揣摩领会和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