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虽有嘉肴》赏读: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

《虽有嘉肴》赏读: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有嘉肴《礼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个成语起源于《礼记·学记》中的一段,即文章《虽有嘉肴》。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虽有嘉肴》是一段议论性文字,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但话题集中,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因此,本文完全可以说具有言简而义丰、言近而意远的特点。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学相长”这个成语大家一定很熟悉,人们经常用它来表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意思。可是,你也许有所不知的是,它原本的意思却并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就追根溯源,探究一下它的本来面目吧。

这个成语起源于《礼记·学记》中的一段,即文章《虽有嘉肴》。《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关于教育学的专门论文。它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

那么,《礼记》又是一部什么书呢?《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即解释“礼”的意思。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解说“经”的著作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它是战国秦汉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纂,所以又叫《小戴礼记》(戴圣的叔父戴德也编纂了一部,叫《大戴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他的注本影响很大,到宋代上升为“经”,成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www.daowen.com)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虽有嘉肴》是一段议论性文字,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但话题集中,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第一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起导引作用,引出第二句话;第二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明确了语段的中心话题“学习”,并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从“学”与“教”两方面加以分析说明,指出一个人只有学习了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自我反思,不断改进;同时,学习知识道理以后再去教别人,就会发现自己的困惑,了解到自己没有真正理解透彻的地方,这样就能促使自己进一步加强提高。接着,作者因此得出结论,总结出观点:“教学相长”。最后引用《尚书·兑命》中的“学学半”的话,是作者的联想和引申,也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印证。

作为论述说理的文字,短文在论证上逻辑严密,富有说服力。首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除了引出话题的作用外,又是一个比喻兼类比。从比喻的角度看,作者用人人都有的生活体验为喻,来说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不但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同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易于理解接受。而类比是一种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就是将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就其共同点进行比较,通过比喻手法的综合运用帮助说明道理。作者这里将“嘉肴”与“至道”类比,“再好的佳肴,如果不亲自品尝,也不知其美味”,与“再好的道理,如果不亲身学习感受,也无法知道它的美好”,虽然是两件不同的事物,但在道理上是一样的,因此可以由前者推出后者。这就是类比推理。而在表达上,作者用一个假设句,从反面来说,从而又突出强调了“食(亲自品尝)”和“学(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然后递进一层,从“学”与“教”两方面,分析阐述了各自对个体进步、提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最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引述经书《尚书》(即《书经》)“学学半(教,是学习的一半)”的话,富有权威性,是对中心有力的补充印证,进一步支撑了观点。

而在语言上,中心论点之前都是对偶句,共三组,结构整齐对称,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富有气势。全文既富有逻辑力量,又语气肯定,中气饱满,给人不容置疑之感,显示了作者的理论自信。

全文语言简短、浅近,但道理深刻、丰富。文中“教学相长”的“教”与“学”,显然指的是同一主体的行为,“教学相长”揭示了教育者的“教”与“学”两方面的密切关系:教育者无论是自身学习,还是拥有一定的知识道理后教导别人,本质上都是一种学习,两方面互相依存,互相促进,都能帮助教育者自身不断进步、提高;而后世又由此引申发展出教师和学生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含义。应该说,这两个意思都很有道理,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同时,作者所说的“至道”可理解为理论知识,而“学”“教”则是一种行为实践,因此作者对“至道”与“学”“教”关系的论述中,其实又包含了理论要联系实践、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等道理,同样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因此,本文完全可以说具有言简而义丰、言近而意远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