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先秦〕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们先来看一副对联:
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
这副对联很有意思,对得又工整又典雅;如果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内涵,那你更会拍案叫绝:巧妙、有学问,简直是珠联璧合!因为上下联各包含了儒家和道家一个经典故事、一段佳话。这两个故事在《论语》和《庄子》中都别有风味,一儒一道,相映成趣,令人会心一笑。
上联故事简称“曾晳述志”,讲的是《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曾晳(名点)等人的一次关于人生理想的谈话。曾点言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穿着春装,我和五六个成人,还有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曾晳用一种形象诗意的语言展示了他的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深得孔子之心,所以孔子听了,深深地感叹说“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因为孔子是鲁国人,故事发生在鲁国,而鲁国在东方,所以叫“东鲁”。
下联所讲,就是本文的故事。这个故事简称“濠梁观鱼”或“濠梁之辩”,也是一次谈话。而“南华”就是指《庄子》,因为《庄子》成为道家经典后称为《南华经》,正好与“东鲁”相对。“春风”对“秋水”,严整得很。但“秋水”实际上只是《庄子》中一篇文章的名字,当然也写了秋水。本文就节选自《秋水》。“吾与点”对“我知鱼”,更是精彩。“我”指庄子,“我知鱼”意思是我(庄子)知道鱼的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读了《北冥有鱼》,且不管文中包含什么哲学思想,光看文字就觉得很美,浪漫想象,充满诗意;也大致可以感受到庄子其人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充满奇思,向往自然,追求自由。如果说《北冥有鱼》显得过于虚幻空灵的话,那么“濠梁观鱼”则自然真实,回归日常,表现了生活中的庄子——他的机智风趣,他的潇洒风神,他的生活态度。(www.daowen.com)
庄子有个好朋友,叫惠子,也是一个哲学家。有一次他们一同外出游玩,来到了濠水河上的一座桥上。河水清澈,水中有很多白色的鲦鱼游来游去。看着水中的鱼儿,两位好友展开了一场充满机趣的辩论。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但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围绕鱼儿到底快乐不快乐,两人像是绕口令一般论辩了一番。“鱼儿快乐不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出乎常人的思考范围,给人新鲜之感,也让人享受到思维的乐趣。那么,一番争论下来,谁胜谁负了呢?从文章看,论辩结束,惠子再没反驳,显然是庄子占了上风,但是惠子是不是心悦诚服了呢?不见得。一来,文章并没有暗示;二来,庄子其实赢得有些“强词夺理”。你如果仔细推敲两人交锋的逻辑,就会发现,庄子的结论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从客观现实来说,鱼是鱼,人是人,人与鱼既没有,也无法进行交流,揆情度理,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是不是很快乐,人自然是无法知道的,即使是现代科学也没有办法证实。所以,惠子反驳说,“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是完全合乎逻辑的。那么庄子是怎么“赢”的呢?我们前面说他“强词夺理”也不贴切,准确地说,他是用了一种叫作“偷换概念”的诡辩术。我们有时思考不严谨,也可能会犯偷换概念的思维错误,那是无意的。但庄子这里显然是有意的,所以我们说是“诡辩术”。具体说来,他是抓住惠子话中“安知鱼之乐”的“安”字的多义性来做文章的。因为“安”既有“怎么”“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的本意是说,你是“怎么”知道鱼快乐的,辩来辩去,庄子有点招架不住了,于是故意把它曲解为“在哪里”知道鱼快乐的(当然也是很机智巧妙的),这样一来就等于说惠子其实已经认同他“鱼快乐”的看法,于是他最后以一句“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回应惠子最初的提问。面对这样一位灵活善辩、“大耍滑头”的好友,惠子恐怕只好报以无奈一笑了。
庄子明明“错了”,可人们为什么对此如此津津乐道呢?除了机智灵活的反应和给人以思维的乐趣以外,其实呀,这个故事给我们更多的,还是生活态度的启发。
人,生于天地之间,可以活得很累,很辛苦,也可以活得快乐从容一点,活得有意思一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濠梁观鱼”其实也反映出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惠子的“求真”,一种就是庄子的“求美”。“求真”固然是可贵的,必要的,但如果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寻根究底、计较出个是非对错来,那就有点辛苦了,这个世界也未免太单调乏味了。如果我们能悠闲从容一点,带着审美的、欣赏的眼光去看生活,那么天地万物,缤纷万象,精彩纷呈,我们的生活就会顿时多姿多彩,变得令人愉悦,充满诗情画意了。西方有哲人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实庄子早就是这种生活哲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生存智慧也给了中国人无限的滋养。中国人历来讲究儒道互补,一方面积极进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自强不息;一方面又能顺其自然,返璞归真,从容洒脱,自由快乐,大家熟悉的苏东坡就是典型代表。
回到文章中,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其实就是庄子自我心态的一种体现。他自己心情自由轻快,看着鱼儿来去自如,就感到鱼儿跟自己一样,也一定是自由快乐的了。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物我相契、“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俗话说,境由心造,你有怎样的心境,就有怎样的世界。所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你以快乐美好的心灵看待世界,也会听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也会感到花儿也含笑,柳条在招手。有了这样一种心态,我们的生活就将不再那么沉闷、黯淡、单调,精神世界也将变得更加轻盈、明亮、充实,哪怕“人生在世不称意”,也能做到“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从而与生活“相看两不厌”,从容潇洒,诗意盎然。
在生活的长河里,我们不也是一条快乐的鱼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