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石潭记》: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

《小石潭记》: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永州八记”是八篇彼此相连又独立成篇的系列作品,是古代山水游记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优美生动,篇篇精彩,《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记》短小精美,层次清晰。全文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石潭、小潭全貌、潭中游鱼、小潭水源,最后概写环境气氛及离开小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大概从屈原开始,我国古代文学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贬谪文人。贬谪,指的是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通常都是被派到远离京城、偏僻落后的地方。封建时代,官员遭遇贬谪是常见的现象,其中有许多又是文人学士。他们的理想抱负受到挫折,生活困难,处境艰难,心灵孤寂,于是用诗词文章表达自己的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失意之情,因此就形成了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文学,即贬谪文学。

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古代大部分著名作家几乎都有过贬谪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唐宋以后,如李白王维王昌龄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而文学史上的许多杰作,如《离骚》《琵琶行》《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赤壁赋》……也都诞生于作家被贬期间。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也是一个典型例子。

柳宗元是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顺宗时期,他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变革,不久遭遇失败。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郡的司马,这就是著名的“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今湖南省西南部,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经常去郊野寻幽探奇,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山水游记散文合称“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是八篇彼此相连又独立成篇的系列作品,是古代山水游记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优美生动,篇篇精彩,《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短小精美,层次清晰。游记通常以游踪为线索,组织行文,本文也是如此。全文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石潭、小潭全貌、潭中游鱼、小潭水源,最后概写环境气氛及离开小潭的情景。结尾一段是补叙,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又重点突出。在写景的同时,作者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经历了由乐而悲的起伏变化。(www.daowen.com)

古人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作者发现小石潭可谓“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是潭水的悦耳动听,吸引了作者。他到处寻幽览胜,不断有美景发现,这次又兴致勃勃地从小丘往西探访,只走了百来步远,就看见一片青翠稠密的竹林,隔着竹林传来水声,那声音作者比喻为“如鸣珮环”。玉佩小巧温润,轻轻碰撞,那声音是多么清脆圆润,在寂静的山间,更美如天籁了。作者心情一下子为之高兴起来,忍不住循声而去,一探究竟。

下去需要“伐竹取道”,可见这里很荒凉,小石潭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呢;作者呢,也很兴奋急切,临时开路也要下去。果然,眼前一亮,又一处美景正等着他欣赏。

触目之处,一湾小潭,一泓清泉,清冽冽,凉沁沁,藏在这密林深涧之中。再看小潭全貌,那仿佛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一件作品:潭底居然是一块完整的巨石,凹陷成潭,盛满清水,难怪“水尤清冽”了,而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大小、形状各不一样的岩石。这样一个天造地设的奇特小潭,无人知晓,没有名字,就给它取名为“小石潭”吧!作者用准确精练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小潭“全石”的特点,并暗示了它得名的缘由。

再看小潭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木青苍环绕,本就一片蓊郁,而许多翠绿的藤蔓,沿着树枝攀缓而上,互相缠绕覆盖,交织牵连,树的细枝、藤的柔条,长长短短,悬在空中,随风飘拂,摇曳多姿,似乎在精心守护、装扮着小潭,小潭更显幽静优美了。青树、翠蔓,两样景物,四个动词,两个形容词,十二个字,作者把它们组合成三个四字短语,写得逼真传神,生机勃勃;同时,景中含情,传达出作者欣喜愉快的心情。

观察完小潭全貌,第二段作者把目光重新聚焦小潭,发现还有不少鱼儿。大约百来条小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石头上。它们时而静止不动,时而突然游向远处,来来往往,轻快敏捷,活泼自在。它们生活的环境多么纯净,多么自由快乐啊,作者出神地欣赏着,忘记了一切烦恼,感到那些鱼儿仿佛也在跟自己打趣逗乐一样。“似与游者相乐”,既是鱼之乐,更是人之乐;作者移情于物,表明他的心情愉快到了极点。

这段写潭中鱼,笔调明快,动静结合,描绘出了鱼儿生动活泼、自由欢快;而“似与游者相乐”又把鱼儿拟人化了,仿佛通人性,有性灵,情趣盎然,令人莞尔。更巧妙的是,作者正面直接写鱼,又侧面间接写出了水的清澈。你看,鱼儿“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那潭水得有多澄澈!完全是透明的,没有一点杂质尘滓。这样,又自然而巧妙照应了前文的“水尤清冽”,作者布局行文的匠心独运,由此可见一斑。

小潭如此可爱,自然想察看一下它的上游、水源了。溪流来自西南方向,一眼望去,蜿蜒曲折,时隐时现。作者的语言功夫真是了得!写溪流曲折,作者连用“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盘曲前行”两个比喻来形容,已经够生动贴切了,可他把“斗”“蛇”两个名词活用作状语,只用“斗折蛇行”四个字就一步到位了,多么精练,多么精彩!再看溪流两岸,作者继续发挥联想,运用“犬牙差互”的比喻,写出其交错不齐的样子,略显狰狞之势;而上源幽深莫测,“不可知其源”,景物似乎变得不那么和谐,不那么悦目怡人了。作者的心绪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

于是,作者坐在潭边,虽然一直就是“四面竹树环合”(呼应开头的“伐竹取道”),可他感到环境气氛突然变了,虽然水声未曾停止,可不再感觉入耳动听,也许反而衬托得四周僻静幽深,阴森寂寥了吧。他先前明朗快乐的心情一扫而空,顿时感到一阵阵寒气逼上来,透入肌骨,令人心情凄凉,潭上仿佛一下子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不可久居”,于是“记之而去”。山水之乐只是暂时的,到底无法排遣郁积心中的孤寂苦闷。

“一切景语皆情语。”全文记游写景,景物逐渐由前面的明朗活泼,转而为后文的清幽冷寂,都蒙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折射出作者心绪的微妙变化,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描绘出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习本文,我们既要欣赏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又要结合作者身世背景,分析景中情和感情变化的原因。至于文章精练传神的语言、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种种手法(如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以及融情入景的技巧,等等,也都值得我们很好地揣摩、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