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愚公移山》: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

《愚公移山》: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题记《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是这样。我们还是先回到原点,回到文章本身,首先看看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愚公之所以要移山,原因有两点,一是山必移,二是山可移。他的妻子虽有担忧,但并没有反对,并且随即被众人打消了疑虑。移山不易,愚公岂有不知?

《愚公移山》: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

——题记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寓言,顾名思义,是为了寄寓一定的道理、思想的,故事本身只是一个载体。但是,故事毕竟不等于道理,道理说出来是直接明了的,故事却可以从不同的立场、观点、角度去解读,从而产生“一题多解”、一文多义的现象。《愚公移山》就是这样。

总的来说分成两派,一派大表赞同,称赞他志向远大、意志坚定、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务实肯干、乐观进取、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一派则大惑不解,质疑他、反对他、嘲讽他,说什么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啦,不切实际、徒劳无功啦,不自量力、自讨苦吃啦,固执守旧、不知变通啦,破坏生态环境啦,等等。还有人折中说,移山无益,但精神可嘉。于是有人干脆出点子,有的说移山不如修路,有的说移山没有出路,举家搬迁才是上策。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我们还是先回到原点,回到文章本身,首先看看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

愚公之所以要移山,原因有两点,一是山必移,二是山可移。

先看第一点,山必移。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居住的环境太恶劣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不幸的是,他“面山而居”,就住在这大山深处。按说,山里也不是活不下去啊,山高皇帝远,还乐得清静呢,活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的人,也大有人在。可是愚公不是那种安于现状的人,他的世界很大,活动范围很广,需要经常到山外更广阔的天地去,而两座大山成了他的阻碍,给他带来巨大的不便,所以他有移山的需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在这迂回陡峭的山路上,耗费了他多少的时间和精力?耽搁了多少事情?他吃够了大山阻塞的苦头,对“出入之迂”有切肤之痛,可怎么办呢?多少人只好唉声叹气,感叹命苦却无可奈何,可愚公不是那种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人,所以才会想到要移山。因此,要不要移山,首先还得看人。对有些人来说,根本就用不着,所以也压根儿就想不到,也不敢想。

再说愚公移山的念头,也决不是突然产生的,数十年深受其苦,他一定有过很多想法,可最终觉得移山才是最好的办法。为什么?因为移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一劳永逸,一马平川,开阔的天地才是大展身手的舞台。(www.daowen.com)

那么,他为什么在“年且九十”之时才提出来呢?移山不易,众所周知,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非一己之力、一时之功可以实现,所以没有贸然提出;但是又不能不提出来,为什么?因为他快九十岁了,留给自己的时间不会太多了。有人说他是为他个人着想,说愚公自私,为了图个人方便把大家都害苦了。是吗?他又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是神仙也就用不着移山了,就因为他只是一个“人”),即便在他有生之年把山移走了,他还能享受多大的好处?况且他自己清楚得很,自己有生之年是完不成的,只能靠子子孙孙一代代不断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他不是为自己着想,而是为自己和乡邻们的子孙后代着想啊!他切身感受到大山的阻隔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他既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就不能让后人永远重复祖先的命运,而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开辟新天地。他高瞻远瞩,感到了一种使命和责任,年事已高又让他感到时不我待,所幸现在家中人丁渐多,力量增强,是发动大家干起来的时候了!

于是他把全家召集起来,“聚室而谋”,谋什么?首先就是提出计划,讲明移山的重大意义——为了给后人造福,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进而明确目标,下定决心——山必移!太行、王屋两山再大再高,也非搬走不可!

第二,山可移。必移是必要性,可移是可能性、可行性。计划不具备可行性,确实也无济于事。那么,愚公移山是否像有些人说的不切实际、不自量力的徒劳之举呢?非也。

首先,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他“聚室而谋”,提出“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远大目标时,全家“杂然相许”,马上取得共识,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他的妻子虽有担忧,但并没有反对,并且随即被众人打消了疑虑。更重要的是,他还得到了乡邻的支持和帮助,“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孀妻弱子都踊跃相助,说明他的计划得到广泛赞同和支持,人们都认识到了移山的伟大意义。“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群实干家开始了宏大的事业。

其次,他不是一代人在战斗。当然,要搬走两座大山谈何容易!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感到不可思议,觉得他愚不可及,毫无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嘲笑他,劝阻他。不料愚公反而叹息智叟之“固”——固执、固陋,目光短浅且不开窍,看问题死脑筋。移山不易,愚公岂有不知?他承认移山事业在他手中无法实现,即便在儿子、孙子一代手中也难以成功,但“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只看到了一代人的力量,没看到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努力的伟大力量;智叟只看到山的高大,却不知“山不加增”,不知再高的山也有被逐渐铲平的浅显逻辑。如此看来,智叟实在不“智”,而愚公非但不“愚”,而且是大智若愚啊!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他目光远大,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早就把这些问题看得明明白白。所以他对智叟的讥讽、责难,胸有成竹,势如破竹,几个顶针句像连珠炮似的,顿时把自作聪明的智叟批驳得哑口无言。

再其次,他有周密的措施。愚公并不急于求成,相反,他是做好了长久的打算的。他知道这是一个需要世代接力的浩大工程,因此他与一同移山的人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辈子不成,下一代接着干。而对于他妻子和智叟提出来的具体问题——“其如土石何?”也早有解决方案:“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因此山是可以移走的。既然山可移,又有移走的必要性、迫切性,深谋远虑、壮志凌云的愚公当然一定要移山,一定要干出这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了。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愚公移山的意义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态度。我们对照作者的思想态度就会发现,那些反对、质疑愚公移山的观点,其实都是有悖于作者的意愿的。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实际上很明显是对他充满着肯定、赞美之情。毫无疑问,愚公是故事主人公,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正面人物,智叟则是与他构成对比反衬的反面人物。显然,作者塑造愚公,赋予他的使命就是移山,而不是搬家!搬家谁想不到?可那是庸人懦夫的做法!移山才是非常人所能想、所能做。作者的命名,也耐人寻味。智叟实不智,愚公实不愚,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作者也许意识到,愚公移山之举,世俗浅见之人是难以理解的,势必要笑他愚蠢,所以干脆给他取名为“愚公”,而把那些自作聪明的浅陋之人取名为“智叟”。所以,那些质疑、反对、嘲笑愚公的人,不正是作者所要嘲讽的“智叟”们吗?

事实上,如果我们也把眼光放长远点,把这个故事放到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审视,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正面意义外,愚公移山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人类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存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与自然做斗争的历史。人们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无处不在,不胜枚举:高山大河的阻隔、洪水干旱的威胁、严寒酷暑的考验、毒蛇猛兽的伤害、疾病瘟疫的侵袭……有的可以选择躲避,而有的可以说是无法选择的,就好比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一样,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去战胜。就比如说搬家吧,环境不好,几家几户尚可,可如果是一个族群、一个民族呢?一有不便就“搬家”,按照这种逻辑,岂不是现今世界上大半的地区就不应该有人类存在?再说,即便是遇到困难就能搬迁,世界上哪里又存在十全十美、没有艰难险阻的地方呢?

因此“搬家”的本质就是害怕畏惧、逃避现实、不敢抗争,顶多算是一种小聪明。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移山”所代表的则是一种大智慧,一种伟大豪迈的精神气概。而愚公所代表的恰恰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群体的缩影,是我们先民的缩影;愚公移山就是我们的先民与自然、与困难做斗争的一个生动象征,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故事一样,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孕育出正视现实、迎难而上、万众一心、昂扬奋发、战天斗地的豪迈精神。

这种精神写进了我们的民族基因,融进了我们民族的灵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种精神激励着华夏子孙克服了前进征途中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为民族的长远发展铺平了道路,迎来一个又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远的不说,你就看看最近(2019年底至2020年夏)这次举国上下、众志成城、英勇决战“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壮举吧,那可歌可泣的动人场景,不正是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一次鲜明、集中的体现吗?

我们都是愚公的后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然而在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必定还会遇到一座又一座阻碍我们前进的大山,我们唯有遇到一座搬走一座,才能无愧于愚公的子孙,才能不断谱写出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