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富贵不能淫》:领略大丈夫的真正内涵

《富贵不能淫》:领略大丈夫的真正内涵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大丈夫”是一个对男子的经典褒奖之词。很多人也以大丈夫自居。但显然,大丈夫不是光看外在形象气质,而是内在性格、品质。《富贵不能淫》就是孟子与景春之间的一次思想交锋。简单地说,景春认为大丈夫就是有权有势、声威煊赫的达官显贵。他认为,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是一个对男子的经典褒奖之词。很多人也以大丈夫自居。俗话常说“男子汉大丈夫”“大丈夫敢作敢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到底怎样的人是大丈夫呢?

大丈夫,往往给人的印象是高大威猛,相貌堂堂,器宇轩昂,气概不凡,充满阳刚之气。那些俗语中又包含着豪爽大方、勇于担当、说话算数、不怕困难、意志坚强等含义。这些算不算大丈夫呢?应该说,算,但又不仅仅如此。但显然,大丈夫不是光看外在形象气质,而是内在性格、品质。那么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还是追根溯源,翻开《孟子·滕文公下》吧,那里有孟子最早也是最准确的解释。孟子的解释源于他与一个叫景春的人的一场辩论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战国七雄”之间互相攻打,战争不断。国君们任用的都是些推崇功利、善于打仗或者喜欢纵横捭阖的人,如商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当时思想领域也很混乱,各种学说,各种价值观不断碰撞,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更为盛行。一些知识分子为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也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在列国君主之间奔走游说(即“纵横捭阖”)。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出谋划策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一时形成了颇有影响的“纵横家”学派。前面的苏秦、张仪就是代表人物。景春也是这样一个研习“纵横术”的人。

在这种形势下,春秋以来崇尚道德礼仪的儒家仁义学说遭到严重冲击,处在危机之中。身为“亚圣”的孟子,痛心疾首,挺身而出,以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高举“性善”大旗,宣扬仁政主张,以“舍我其谁”的气概,与当时的其他学派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富贵不能淫》就是孟子与景春之间的一次思想交锋。

这场辩论的辩题很简单,就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但从论辩形式上看,属于驳论。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立论不同,驳论是通过揭露和批驳错误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一般是“先破后立”,即先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正确的观点。本文中,景春就是孟子的论敌,景春的观点叫“敌论”,也叫“靶子”,如同射箭一样,批驳对方也要先树立或找准“靶子”,才能有的放矢。(www.daowen.com)

人们说孟子“好辩”,那是因为他当仁不让,身怀高度的道德自信和上文提到的担当精神,这让他一身正气,居高临下;孟子也“善辩”,富有论辩技巧和语言艺术,两相结合,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景春先抛出观点:“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用一个反问句,语气非常肯定而自信,似乎公孙衍、张仪是理所当然的大丈夫;语气中表现出对两人的崇拜至极。公孙衍、张仪确实很有来头,他们都是魏国人,都是当时春风得意的人物。前者曾做过秦国的“大良造”(秦国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又曾佩五国相印;后者与苏秦齐名,曾做过秦相和魏相。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用一个具有夸张色彩的对比句,点明他们是大丈夫的理由(论据):位高权重,可以左右天下,令人望而生畏。简单地说,景春认为大丈夫就是有权有势、声威煊赫的达官显贵。

他话音刚落,就遭到孟子的痛斥。

孟子随即针锋相对,直接否定:“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也用了反问句,中气十足,语气中带着轻蔑、不屑和鄙视:就凭他们,也有资格叫大丈夫吗?他接着继续反问:“子未学礼乎?”称对方为“子”(您),用敬词,不用“尔”或“女(汝)”之类,表示虽然很气,但不失礼。孟子否定对方观点后,没有直接批驳,而是先绕开了一下,引到“礼”这样一个生活常识常理上来。这是一种从侧面论证的迂回战术。他举例说,男子成年加冠娶妻,女子成年出嫁,父母都要对他们进行训诫。特别是女子,要告诫她恭敬谨慎,不能违背丈夫,遵守为妇之道。然后归纳引申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意思是说,凡是以顺从为原则的,就是妾妇之道。“妾妇之道”后来也成为成语,比喻对上司或同僚绝对服从的卑劣作风。孟子在这里暗中又绕回来,把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典型人物比喻、类比为“妾妇”,把他对大丈夫的评价标准与“妾妇之道”相提并论。因为他们的做人原则就是没原则,只是一味顺从——顺从权力、顺从自己的私欲、顺从诸侯君王的意志,见利忘义,朝三暮四,曲意逢迎,一朝得势就作威作福,颐指气使,毫无是非准则,毫无仁义道德。这样在内在语意上就对接上了开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算什么大丈夫?就如同只知一味服从的妾妇,纯粹就是唯利是图的小人!如此一来,不但一下揭穿了这些人的本质,而且从论辩上来说,犹如釜底抽薪,让对方失去了立论的根基,让他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人觉得“妾妇之道”,体现了孟子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甚至宣扬了后世所谓“三从四德”之类的观念。其实不然。孟子不过说了一个事实而已,就如前文所说,这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常识常理罢了,是普遍现象。事实上孟子是带着鄙视之情说的,说明他对这种“妾妇之道”是很不以为然的,是极看不起的。所以他才把景春的大丈夫标准比作这种可笑的“妾妇之道”,以便与之对立提出自己的真正的大丈夫标准:“大丈夫之道”或“君子之道”。

敌论已破,要亮明自己的观点了。于是,他随即展开正面论述,阐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认为,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气势恢宏、境界阔大的语言,形象指出了大丈夫的根本特征:应该拥有天下最重要的道德——仁、礼、义,宅心仁厚,堂堂正正,坚守道义;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得志,与民由之”,有机会实现理想,就偕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具有坚定不移的节操,始终坚守高尚的原则——即使不能实现理想,也要“独行其道”。总而言之,一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激昂慷慨,掷地有声,大丈夫的形象巍然耸立。

从表达上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短句最后分别省略了一个宾语“之”,变为五字句,读起来更加铿锵有力,组合成排比,进一步增强了语言气势与论证力量。同时,这组排比也从反面再次重申、强调了正面的观点。因为正面说还显得有些空泛、抽象,而反面一说,就鲜明、具体了。你看,现实中有多少人就是“富贵而淫,贫贱而移,威武而屈”的!像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阿谀奉承而取得富贵,不顾礼义廉耻,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唯有那些富贵而不迷乱本心,贫贱而不动摇志气,威武而不改变气节,任何情况下都正道直行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如此表达不但强调突出了正面的观点,而且也彰显了大丈夫的难能可贵,赞美了大丈夫的伟大高贵。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坚守理想信念、坚持正义的座右铭。苏武关羽陶渊明颜真卿杜甫文天祥谭嗣同方志敏闻一多朱自清钱学森……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这种浩然正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让这金声玉振的声音时时在我们心中响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