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然而最早致力于描写山水的却是一位地理学家,年代也不算太早,那就是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他被认为是山水游记的鼻祖,明末作家张岱就说:“古今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宗元。”
郦道元仕途坎坷,他的最大成就是编纂地理学巨著《水经注》。它名义上是为《水经》做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的基础上再创作。《水经注》以河流水道为纲,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地质地貌、气候物产等自然现象和民情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郦道元不仅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而且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描写自然,因此《水经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集,它文笔隽永,生动细腻,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和雄奇,许多篇章读来令人心醉、神往。《三峡》就是其中的名篇。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由雄伟险峻的瞿塘峡、秀丽深幽的巫峡、礁多浪险的西陵峡组成,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天造地设,风光奇绝。随着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的建成,已形成“高峡出平湖”的景象。那么一千五百年前的三峡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www.daowen.com)
三峡乃雄山、大江携手创作的大美杰作,面对如此天地奇观,如何着笔才好呢?这实在非大手笔、大才思不能轻易驾驭。郦道元纵观全景,把四季三峡揽入胸怀,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先写山,后写水,仅仅用了寥寥一百五十五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确实非同凡响,令人赞叹。
第一段从宏观入手,总写三峡概貌。“自三峡七百里中”,开门见山,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七百里”,数字具体,足见三峡之长。而在这么广阔的范围内,居然“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该是多么宏伟壮观的景象。崇山峻岭是三峡形成的必要条件。山的特点怎样呢?一是连绵不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前句正面写,后句反面写,一正一反,突出两岸七百里山势逶迤不绝的特点。二是高大险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八字,也是正面描写,层层叠叠,巍峨险峻,高耸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从侧面烘托,如果不是正午、子夜日月当空之时,根本见不到太阳或月亮。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到山不但高大而且陡峭,两岸都是壁立千仞,那么三峡大峡谷的逼仄、幽深就更可以想象得到了。而浩浩荡荡的长江,就是在这样雄伟峭拔的高山深谷中奔涌穿行七百里,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壮美景象呢?
作者开头大笔勾勒,写出三峡的地貌环境,尽显三峡的山高谷深,为下文写江水、峡谷做好铺垫,引人入胜,令人期待。
余下三段作者深入谷中,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自然过渡,分写三峡的四季景象。可是作者并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自然顺序展开描写,而是打破常规,先从夏季写起,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正是作者构思布局的精巧独到之处。如此得天独厚的雄山险峡,没有大江奔腾怎见其磅礴气势?而夏季正是长江洪水泛滥,水势最为浩大的时节,景象自然最为壮观了。你看,“夏水襄陵”,上游巨大的洪水汇聚于此,无处可去,于是漫上了山陵,可见水流之大、峡谷之窄,而江流势必怒涛滚滚、一泻千里。“沿溯阻绝”,无论上行还是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从通航条件之恶劣,侧面写出江流之凶险。谁敢在这惊涛骇浪中航行呢?然而作者突发奇想,如果君王有紧急命令要传达,怎么办呢?这可是进出川蜀的唯一通道啊,那只有冒险乘船而下了。作者用夸张的笔调写道:“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距离如此之远,到达却如此之快,千里江陵,居然可以朝发夕至,可见江流之急,流速之快。一叶扁舟,飞流其上,多么惊心动魄又多么惊险刺激啊!这种雄奇浪漫的场景,让两百多年后的诗仙李白神思激越,大受启发,挥笔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动人诗篇。
三峡的春冬景象相似,作者于是合并描写。这时候,水退江清,景色秀美。作者先俯视江流,“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只见急滩与深潭相间,急滩浪花翻滚,白如银练,深潭沉缓宁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景物。一“素”一“绿”,一浅一深,一动一静,多姿多彩,情态各异,明净秀丽。那么两岸如何呢?作者目光由谷底江流转移到山上,平视、仰望,只见“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绝”照应开头的“重岩叠嶂”,近看更是山崖崚嶒,又高又陡。而在这样的悬崖峭壁上还生长着很多“怪柏”,一个“怪”字,写出了柏树年深月久,树身扭曲盘旋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们的生长环境太恶劣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见日照很少;悬崖石缝,贫瘠而难以扎根,树身也难以直立伸展;而峡谷中常年又有江风劲吹,可是它们不屈逆境,迎难而生,哪怕长成了奇形怪状的样子,依然一片青苍,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给这原始粗犷的绝壁增添了生气,多了一分秀美。“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点缀着丛丛翠柏的绝壁上,又有流泉瀑布,飞溅而下,像一条条白丝带悬挂其间,给坚强的怪柏做伴、滋润,又给静默的大山增添了灵动与飘逸。如果说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一幅平铺江面的水彩画,那么仰望“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就是一幅巨幅的壁画,而置身其中的人,自然就是画中人了。作者意兴盎然、愉快地总结道:“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作者笔底含情,不同的景象,传达出不同的观感。如果说“两岸连山”给人的是雄奇之感,“夏水襄陵”则给人以热烈奔放之感,“春冬”之景给人的是清朗俊秀之感,那么“晴初霜旦”则给人凄婉忧伤之感。那是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季节。天放晴了,早晨的万物却披上了白霜,寒气袭人,此时“林寒涧肃”,两岸的山林也仿佛给人寒意,深深的峡谷空旷而肃杀;并且“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猴的叫声让寂静的山谷更显得凄清萧索。猿猴栖息高山,本在高处,叫声就更响亮,而叫声又凄厉又接连不断,在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高山幽谷中,自然传得又远又久,此起彼伏,缭绕回荡,“哀转久绝”。这样的情景,怎不让人神情凄然?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生活艰辛的人们,他们的感受就更深了,作者最后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更加渲染了三峡此时萧瑟悲凉的气氛。
全文从三峡的整体风貌写起,然后写四季景象。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山写到水,从夏天写到春冬、秋晨,摇曳多姿的文笔,把大美三峡的瑰奇多彩,描绘得淋漓尽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又带着欣赏、审美的眼光,赋予三峡山水以丰满的性格,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