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球爽文文化研究:中国爽消费与网络文学潮流

全球爽文文化研究:中国爽消费与网络文学潮流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爽文原本应该是一种作品“形态”。作家作品中心论是指以“作品”为中心,从传统文学“作品”到网络文学“作品”。[12]从四态到四品的造词、理论与方法论原型,可以让我们梳理“爽文”的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爽文其实就是在商业消费社会之中诞生的。将需求潮流引爆成了“爽文化”的现象、潮流和趋势。

全球爽文文化研究:中国爽消费与网络文学潮流

这使得爽文的重新“五定”(定义、定性、定位、定向、定论),不仅仅是形态问题,亦是业态和生态系统重塑的问题。

爽文原本应该是一种作品“形态”。爽剧、爽片、爽游戏……也是一种作品形态。只是它们分属于不同行业的“业态”:网络文学属于网文行业,而爽剧、爽片则属于影视行业。

但是,就像我们曾经在一次公开讲座之中,梳理中国新媒介文艺极简史时所说的“四态”“四品”演变史——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传统文艺关注的是“形态”,因此重点在于“作品”;

21世纪以来,网络文艺亦即网络文学、网络剧集、网络电影、网络游戏和网络动漫等,重心已经转移至“业态”,聚焦的是“产品”;

从超级IP时代(2011年以来),到“互联网+”时代(2015年以来),互联网+新文艺侧重于资源整合、战略卡位、跨界联盟的全版权链、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重心已经转移至“产业生态”,聚焦的是“商品和竞品”;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进入新时代,从“新旧媒体融合发展时代”到“自媒体时代”再到“全媒体时代”,在席卷中国—全球的“网络青年”潮流之中,焦点已是整个“生态”系统,其核心是“人”品:文艺“为什么人”中的人的品味(审美品调)、品质(生活品质)和品格(思想境界)——它嫁接在从作品到产品、从商品到竞品的“品相”之上,却又内化、增值并智造“这一代人形塑和人品”的硬核价值:兴文化,育新人。

它们发展的轴心脉络是“作家作品中心论—产品粉丝互动论—社交、社群和社区时代论”。

作家作品中心论是指以“作品”为中心,从传统文学“作品”到网络文学“作品”。对于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本土文学发展的方向是文学性(“审美自律”);而欧美文学研究理论的方向是“权演论”(作品与社会和时代场域的“权力关系”)。(www.daowen.com)

产品粉丝互动性是指从类、文、流“产品”,到市场化、商业化、资本化的“商品和竞品”;IP是产品、商品和竞品的某种属性;“粉丝化”是指演变和发展的趋向。

从“粉丝化”到“IP化”,产品的演变,分为两个走向:一是“媒介革命”——媒介自身的变革与创新;二是传媒,从“传(播)”到“(传)媒”——从人与人“传”播的重心转移到“媒”的介质。

社交、社群和社区时代论,是指我们正在进入“社交、社群和社区时代的中国”,无论是作品还是产品,甚或是“人”(作者、读者和受众)本身都正在成为一种媒介,为我们寻找“为什么人”亦即形塑特定阶层、群体、世代、性别等“类型族群”的社交部落、趣缘社群和社区圈层之自我意识、族群认同、文化建构和自治路径。我们把它解读、诠释和建构人“品”塑造:品质(精品),品味(审美)和品格(思想内涵、价值观念)。[12]

从四态到四品的造词、理论与方法论原型,可以让我们梳理“爽文”的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们谈论爽文时,谈论的其实不是一种纯粹的作品或文艺形态,而是一种“业态”;但不是像网文归于数字出版是一种出版业、归于网络文艺则是一种“互联网行业”,或者像网络剧集、网络电影一样是一种“影视行业”一样的行业“业态”,而是一种“全民娱乐”商业消费时代的产品业态属性:只有在泛文化娱乐全产业链的消费“业态”之中,爽文、爽剧、爽片等“爽×”产品、商品和竞品,才能被明确地“标的”与界定。

爽文其实就是在商业消费社会之中诞生的。没有这种消费,就不会有“爽文”的诞生。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只是全民娱乐的商业消费时代,才会如此快节奏、频繁和密集地要求、倒逼提供爽文,并且创造爽点、建构爽感、引爆神爽体验潮流——爽点、爽文和爽感,都是在社会消费“爽文化”现象、潮流和趋势之中产生的。

或者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需求倒逼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从爽点到爽感,从爽文到爽品,从爽文娱到爽文创……将需求潮流引爆成了“爽文化”的现象、潮流和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