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范式:现实-虚拟满足研究-爽文时代

新范式:现实-虚拟满足研究-爽文时代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新社会现实感”的解构、重构和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现实缺憾—虚拟补偿”的机制体制来实现的。它提供了一种叫作“替代性满足”的支点、杠杆和转化动力机制。但恰恰是这种“替代性满足”,带来一系列从“需求层次理论”到“内在意义与价值系统”爽感建构和爽文评价导向的根本问题。

新范式:现实-虚拟满足研究-爽文时代

这里不得不重提传统网络文学研究一个极其错谬的研究范式问题。

很多人总是习惯于用传统文学理论或西方文艺理论或其他界域(如新媒介理论),来剪裁网络文学庞大的作品文本、创作实践、创新风潮、创生机制体制、重大理论和评论评价体系建构问题,而不是基于网络作家作品文本自身、网文史发展脉络、网络文学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来进行扎根研究、理论创新和范式变革。[7]

比如一分析爽点和爽感的结构,就会回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似乎脱离了需求层次理论,就没有分析爽感的“理论结构”!

而且,都快一两百年了,我们的文艺心理学为什么还在荣格的原型、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之中打转?为什么不变革、创新和创建新的理论结构和分析框架

多巴胺快感机制、感官机能、娱乐至死、欲望驱动……似乎我们必须借用国内外流行或最新的概念体系,才能分析当下中国本土的创作实践和文化潮流;

没有足够的新知识谱系、新见识谱系和新智识谱系,能建基于中国网络文学论庞大的现象、潮流和趋势,解构、重构和建构可以适用于网络文学的“本土、前沿、创新”的造词、理论与方法论原型(模型),以及研究新范式。

这就出现失同步化、不对称、不匹配的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滞后”效应。(www.daowen.com)

许多人一谈“爽文”,就是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自我实现的动机意图,来进行分析;似乎谈来谈去,都离不开文艺心理学的问题。“低级需求、高级需求和超越性需求”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确会有助于我们分析“爽感”的心理机制和体制。

但这个理论,是否真的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分析“爽文时代”?我们是存疑的。

特别是有些人谈论爽文时,在“低级需求”层次严重滥用,从而把爽文界定为生理感官机能刺激、无脑或脑残、满足低级(三俗)趣味的快乐爽文;而未从高级需求和超越性需求的层次,来对“爽文时代”进行严肃、专业和技术性的分析;更别提解读、诠释和建构从爽文到网文“新社会现实感”重塑的社会现实、心理需求与文化机制体制。

这种“新社会现实感”的解构、重构和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现实缺憾—虚拟补偿”的机制体制来实现的。它提供了一种叫作“替代性满足”的支点、杠杆和转化动力机制。

但恰恰是这种“替代性满足”,带来一系列从“需求层次理论”到“内在意义与价值系统”爽感建构和爽文评价导向的根本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