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亿中国青年正在给整个文娱风尚、社会舆论甚至时代潮流“制定标准”。
这就是我们解读、诠释和建构的中国青年“定标运动”——他们所定的“青年标准”,简称为“青标”。因此,这是中国青年制定标准的“青标运动”。
这种青标运动“已然发生和存在”,只不过从来没有人“提出与提炼、提取与提纯”——旗帜鲜明地把它说出来、举出来、提出来,提炼成体系化、可测算、可衡量的模型与模式:把标准元素提取出来,去芜存精;不但除掉杂质,最重要的是提纯精度与浓度;然后,建模构型造原型(模型),作为新的造词理论和方法论,解读和阐释相关的潮流现象和趋势。
四亿中国青年已经、正在和即将全面“定标”时代:定义爆款产品,定性消费、文娱甚至是舆论潮流,定位形态、业态和生态系统,甚至定向未来、世界和时代“书写新史诗”的方向和道路。
甚至可以说,21世纪以来,中国青年制定标准的“青标运动”(定标运动)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互联网化发轫、酝酿,然后席卷而来,成为一种能够裹挟一切的现象、潮流和趋势。
它的发展轴心就是我们解读、诠释和建构的中国青年“我时代,我世代”驱动核:POWER ME(为我赋能),I POWER(我就是力量);中国青年觉醒、发现与重塑了“我”;我和我们连接成我·们。[8]
“我”成为一把标尺,可以用来衡量与审判世间万物;更别说,以“我·们”的需求侧,倒逼供给侧的创新与变革,从而引领从内容创生形态到泛文娱全产业链业态和思想生态系统重塑的潮流。
这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1阶段,21世纪以来至“第一个黄金十年”(2011年前),从传统公共话语空间到互联网时代的新公共话语空间,中国青年一直处于“我想跟世界谈谈”但“世界一直拒绝跟青年谈”的疏离状态。
社会主流和青春潮流是两条老死不相往来的双轨道;
并且,在前者主导的评论评价体系之中,青春潮流是“亚”文化,是小众的甚至是负面的;
尽管中国青年所创造和制造的产品“形态”及其所引发的青春潮流,已经实际地宰制了社会青春时尚的消费、娱乐和商业潮流,成为名副其实的“青标”潮流领导者和领导潮流者;
但主流世界一直拒绝接受、承认和认同,甚至偏见、歧视和妖魔化。[9]
第2个阶段,是2012年至2017年“超级IP时代的五年”(2012~2017年;我们有时候也从“2011年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元年”算起)。
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自媒体时代,从泛文娱全产业链到新文创集群全平台链,“世界一直想跟中国青年谈谈”;(www.daowen.com)
而中国青年却一直处于由如下因素诱发与驱动的“新业态”运动之中:“世代更迭(迭代)”与“社群重组”[10];需求升级(如三品升级:品质、品味和品格)与渠道下沉(如三级分化:新一二线城市;三四五级小镇青年;新农村接地气的消费终端);“边缘—主流新受众”重组与重塑(边缘人群成为新主流受众)……
两者之间的需求和供给,一直处于不对称、不确定、不稳定的“不匹配地匹配”之中。
错位和断裂在所难免,链接与连接势在必行。
由此,引发了从传统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到互联网新公共话语空间的话语权、舆论权与文化领导权之争;
在主流—边缘两个极点之间,撕裂出一个庞大、巨大、强大的矛盾与张力空间;
在消费、市场和资本等商业潮流,与话语、文化与意识形态等时代潮流之间,中国青年核心权益的诉求(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隐性侵犯现象和超级代价体系未曾完全建立——这就是我们解读、诠释和建构的“社会隐性侵犯现象—核心权益论—超级代价体系”金三角[11])正在从“意识觉醒”转化为“自觉自为”。这就造成各方的博弈与交锋、矛盾与冲突、交流与融合。
第3个阶段,是以2017年至2019年为新起点,以2019年至2021年关键三年为新拐点,以2021年至2049年未来三十年为新地平线,一幅“新时代”的蓝图正在擘画与展开。
在可预见的范围之内,整个国家、社会和青年将“寻找并构建史上最大公约数”。中国青年的“青标运动”(定标运动),将贯通全形态链、全业态链、全生态链,有望开创甚至引领席卷全球—中国青年的新文艺潮流(新话语体系)、新文创符号(新文创集群)和新文化运动(新社会思潮和时代潮流)。
它将导向整个中国、整个世界、整个人类与整个时代的“治理体系变革”:从社群治理创建到社会治理重构,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从“青标运动”到“治理体系变革”,四亿中国青年都是“主角”——
既是变革、创新与建构的生力军,也是共建、共享、共治的主力军;
既是潮流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时代风尚的领秀者与被领秀者,更是新世界与新秩序重建的未来领袖与人类新公民。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青年权之争”——从“作品为世界立法”的青标运动,到“青年为世界立法”的治理体系变革,既是中国青年的核心权益诉求,亦是他们权力、权利和权益融合建构以履责担当的责任与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