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说,新教育实验在日益壮大,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力量注入。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考察一下,究竟有多少老师真正清楚该让孩子读哪些书?他们在打造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班级书柜?究竟有多少老师真正会上晨诵、绘本以及整书共读,并能够正确指导读写绘?在许多新教育学校,晨诵、午读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整体规划安排?究竟有多少老师知道什么是有效课堂框架,真正理解框架,并用此框架在进行课堂教学?究竟有多少老师知道自己该读哪些书?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究竟有多少老师能保持常态的持续的写作,把每日反思当作一种习惯?究竟有多少校长真正在架构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并带领全体师生一起活出来?究竟有多少学校在思考,如何扎实推进上面提到的各个新教育项目?——是全方位多项目一齐推进,还是寻找小切口重点突破,还是架构合理的序列,逐年逐一推进?
这位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也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怀大爱,做小事,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曾经讲过,即使新教育实验什么都不做,把营造书香校园这一件事真正做好,它就已经对中国教育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所以,当新教育研究中心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等事务上之后,我们在加强地方区域新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新项目的开发,如新阅读研究所的书目研制和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等,这既是力图不断深化和拓展新教育的研究,也是希望让营造书香校园这一行动的步履更加踏实。
但是,当我走进海门、绛县、焦作、桥西等优秀新教育实验区,当我走进内蒙古、北京、石家庄等地的一所所优秀新教育实验学校,当我在抓住一切机会,与那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新教育榜样教师直接接触,走进一间间的新教育教室时,我心底的所有疑问,往往顷刻间烟消云散——
真做新教育的人们,就会有真的成长。那些实实在在认认真真行动的区、校和教师,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可圈可点,有的故事,可歌可泣!无数次,我被新教育的人与事感动、震动,情难自禁地流下热泪。走进新教育的这一路,我真实地感受到,新教育实验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的确幸福了一位位教师的教育生活,真切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这些人,是新教育的脊梁,这些人,正以有力的行动默默地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
当然,全国38个实验区的150万新教育师生中,不是所有的实验区都能按照新教育的标准去做,不是所有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到了同样的高度,更不可能所有新教育的教室都是完美的,年会作为新教育的年度庆典与总结,也从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年会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主题展演也越来越“豪华”,来自新教育内部的善意的批评和提醒也越来越多。前不久李镇西老师也在他的博客中提出,新教育应该避免华丽的表演,回归朴素简约。
这位老师表现出同样的担心,她说:“至于年会的奢华,我以为,那更是有违新教育一贯坚持的沉静、朴素与隆重。这次遇到一位新教育好友,他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年会后遗症:那就是凡是承办年会的,‘辉煌’过后便是沉寂,有那么几年,会没有声音,会缓不过劲来。我就想,这是为何?是原本只有七分的思考五分的行动,却做出了十分甚至十二分的呈现,所以‘透支’了?还是因为定点太高,所以再要前行举步维艰?”
这位老师的反思与追问是有道理的。应该说,每次年会对于每位承办者来说,的确都是严峻的挑战,不要说内容的呈现,就是2000多人吃住行等后勤的压力,就不是一件小事。而围绕年会主题的内容展现,要想紧凑、集中、完整地体现那些劳作的成果,也绝非易事。但是,我个人仍然认为,真正办好一届年会,总的来说,有助于促进区域的新教育实验发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桥西新教育实验区。桥西从2005年邓小梅副区长率领部分校长踏上追梦之路开始,到2008年真正开启新教育儿童课程,他们走过了坚定、漫长而坎坷的历程,可以说,是2010年的桥西年会真正让桥西的新教育深入了人心,尤其是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让许多学校脱胎换骨。所有去过桥西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桥西,真的变了。(www.daowen.com)
至于年会以后是否会由“辉煌”变得“沉寂”,其实与年会是否“透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经过紧张、忙碌甚至“拼命”的准备工作以后,短暂的休息调整是正常而且必要的。但是,成长是不可逆的。如果有些美好的事物已经融入学校和教师生命中,那是任何力量也拉不回头的。有些曾经举办过新教育年会的实验区和学校,之所以后来相对沉寂了,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可最根本的原因并非因为举办年会,而是因为新教育的根,还没有真正扎在这片土壤上。
新教育不是在原来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加上一点东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优秀实验学校,也“不应是所有项目齐齐铺开如蜻蜓点水般轻轻拂过,而应该是真真正正地把新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高度契合,能够在某个项目上成效卓著并富有创意的学校”。
所以,我完全同意这位老师真诚的建议——新教育,要静静地做,慢慢地做,最重要的是,每天都真正快乐地做。“要允许老师们从当今畸形教育的夹缝里,抽身出来,反思自己的日子,然后站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慢慢尝试,慢慢收获,慢慢坚定”。
这位老师来自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年来,新教育更多地受到农村和相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青睐,绝非偶然。一方面与新教育自身的公益理念和情怀有密切的关系,另方面也与这些地区的校长和老师们急于改变教育现状的诉求有很大关系。对于许多发达地区的老师们来说,他们的确对新教育还是有一些误解,认为新教育是在原来的教育上面“叠床架屋”,认为“要在原本已经繁重的工作之外,再去做新教育,这样会让他们累得喘不过气来。他们觉得,有点闲暇时间去锻炼,去陪家人,也应该是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完全赞成这位老师的建议:新教育要做的,是如何让他们懂得,践行新教育,不是简单做加法,不是体力的累加,而是将新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去,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我一直认为,新教育如果是不断做项目、做加法,一定走不远。如果做课程、做文化,真正地成为学校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它才是真正扎下了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