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成为一名科研型老师?

如何成为一名科研型老师?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我看见您说的一句话: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一线老师究竟怎样做教育科研呢?追求卓越,渴望成长,是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品质。教育科研也的确是成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广大的第一线教师扎根于丰富的教育沃土,拥有大量的教育感性经验,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出发,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科研型教师。丰富的实践和持续的思考,使他成为一名享誉全球的教育家。

如何成为一名科研型老师?

朱老师:

作为一名在一线耕耘的老师,我一直觉得教育科研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离我们太遥远。后来我看见您说的一句话: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您说,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成就一名教育家的必由之路。但我发现,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实在挤不出多少时间做研究,读书也很难带着问题去阅读,写作也只是写写日记与感想,好像离科研型教师越来越远了。我究竟该怎么办呢?一线老师究竟怎样做教育科研呢?

老师:

我理解你的心情。追求卓越,渴望成长,是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品质。你没有被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压垮,没有对日复一日的工作厌倦,内心始终充满着成长的渴望,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教育科研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复杂。教育科研也的确是成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这样说呢?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大凡有成就的教师,对教育都应当具有独特的思想建树,而要形成独特的思想建树,又必须深深地扎根于教育实践,对教育有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我历来主张,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学者的专利,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正是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也正因为有了他们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与经验,才形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教育理论之树才会常青。

在教育史上,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大多亲自办过学或做过教师,有自己的教育“实验地”。如夸美纽斯长期担任拉丁学校校长;裴斯泰洛齐开办过“孤儿院”和伊蒲东学院;赫尔巴特创办过实验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教了20多年书;中国古代的孔子也从20多岁开始从事教育活动。有人曾对100多名古今中外教育家进行调查统计,发现有过教育教学经历的占90%以上。所以说,广大的第一线教师扎根于丰富的教育沃土,拥有大量的教育感性经验,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我认为,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与作为学者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教师的参与性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教师的研究往往是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研究活动又将作为教书匠的教师与教育家的教师区别开来。

我曾经说过,同样有了30年教龄,对于教育家和教书匠而言,意义是大不相同的。为什么?因为教育家教30年同样的课本,他年年在备新课,年年在出新教案,他每年每月每天都在根据学生的新的变化,创造性地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他名副其实地“教”了30年,创造了30年。而教书匠则不同,他的讲义常常是30年一贯制,年年讲老内容,年年用老方法,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复自己。所以说,他虽然有30年的教龄,但充其量只能说,他“教”了1年而重复了29年。因此,对一个教师来说,有意识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他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许多老师与你一样,往往把教育科学研究视为非常神圣、非常神秘、非常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自己只要教好书就行了,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远离了教育科研,还有不少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虽然有了研究问题的欲望,但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开展科学研究。

其实,教育的伟大往往就寓于平凡之中。从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出发,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科研型教师。我始终认为,如同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只有在教育科研中学会科研,离开教育实践的沃土,不仅不可能构筑起教育的“理论大厦”,也使任何教育科研失去了真实的意义与生命力。但我同样坚持,游泳既要在水里学,也要在岸上学,“学院式或学者型”的教育科研训练对于希望成为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这种“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才能使老师们更敏锐地发现问题,更精确地处理资料,更有效地解决困难;也只有这种训练,才能使老师们超越感性、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着“循环加速机制”,只有使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实践从盲目走向自觉,使理论从含混趋于清晰。只有这种“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才能使教师们更敏锐地发现问题,更精确地处理资料,更有效地解决困难。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们超越感性,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来思考问题。我们不妨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崇敬的教育家之一。我的行囊里经常装着他的著作,从《给教师的建议》到《帕夫雷什中学》,从《育人三部曲》到《家长教育学》等。(www.daowen.com)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很高的学历。17岁初中毕业后,只经过一年的师资培训班的学习,他就当起了农村小学教师。然而,他坚守理想,坚持学习,在35年的教育生涯里,他无论是担任小学教师、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还是中学校长、区教育局局长,都没有脱离过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没有停止对教育科学的思考与研究。

从29岁开始,他一直担任乌克兰一所农村10年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早晨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去课堂上课、听课、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丰富的实践和持续的思考,使他成为一名享誉全球的教育家。他一生中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真正地把儿童作为人来对待,真正地尊重和理解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他曾经说:“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他认为,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持续35年关注和研究教育,关注和研究儿童,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成就了这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中国教育学会前任会长顾明远先生曾经用丰富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来评价和概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特点,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顾先生评价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所谓丰富性,表现在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教育的规律、原则,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有着生动丰富的案例。他的理论不是苍白的,而是有血有肉、五彩缤纷的。所谓全面性,他几乎论述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在他的视野之内,都有精辟的论述。所谓深刻性,就是他提出的每一个教育命题都有着深刻的哲理。他讲‘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统一于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他把人的价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离开我们也有40多年的时间了,但他的教育思想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甚至,在今天的中国,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从人数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祖国乌克兰。我一直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真正从教育的田野里生长出来的,是他作为一个教师与校长从教室和校园里体悟出来的,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是鲜活的,生动的,可以操作的。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是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生活中许多人一事无成,并不是他们能力不够,而是用心不够。其实,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加坚持,即使成就不了伟大的人物,至少也可以成为精致的专家。把职业当作学问做,拿工作当成科研做,既有趣味又有价值。在教育生活中做教育科研,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既要在水中反复练习,“亦步亦趋”模仿别人的“几招几式”,同时也在“岸上”努力学习各种功夫,你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游泳好手。作为一线教师,扎根在教室之中,扎根在教育的田野养分里,扎根在经典书籍的灌溉中,坚持阅读与写作,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

你的朋友:朱永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