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书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有些书,一出版就死了,因为没有一个人读它。这样的书就是一堆废纸。最后只会化为纸浆。
有些书,因为不断被阅读而青春永驻。书被翻阅得越破烂,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书既然是有生命的,就是能够生长的。在不断被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仅让书籍所传播的思想理念在生活中复活,还通过结合自身的解读,赋予书新的智慧与情感,赋予书新的生命。所以不会成长的书只能慢慢走向死亡,有一些书却能够不断地长大,长成参天大树。
书既然是有生命的,就应该是有个性的。真正有生命的书,都有自己的特殊价值。一些堪称经典的伟大著作,可能感动过许多代人;一些广获好评的畅销图书,可能会打动当代无数人。再好的书,如果不能够让人感动,不能够让人愉快地读下去,那么对于这个读者来说,这本书就没有实现它的价值。所以我们既要学会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书,又要学会选择有个性的书,让自己在阅读中博采众长。
书的生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赋予的。日本学者外山滋比古说过:“作者生出作品,读者创造古典。阅读绝对具有创造力,凡是不能晋升为古典的东西,就会消失。”也就是说,作者一旦写出了作品,作品就不再属于他个人。作品会因为无人问津烟消云散,也会因为被反复阅读经久传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阅读,并不仅仅指一年两年,而包括更长的一段岁月。
这本《致教师》自2015年8月出版,近5年时间已经发行40多万册,精装纪念版首印8000册也在一周内售罄,让我想起15年前《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畅销的情形。有人说,后者是传道,前者是解惑。这本书受欢迎的原因,也许正是它关注了一线教师当下最困惑的问题。我想,更准确地说,这本书是呈现出了我和一线教师对当下一线教育问题的共同探索。(www.daowen.com)
感谢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感谢喜爱这本书的老师们。我们不仅共同赋予了这本书以生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探索并没有终止,我们的行动还在继续。
2016年9月24日晨
写于济南
2020年7月修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