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少年应变力:培养适应能力,提升沟通技巧

青少年应变力:培养适应能力,提升沟通技巧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敌舰在继续向“致远”舰攻击,情况万分危急。仅有胆量当然是不够的,在风险面前,机敏的应变力才能使管理者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培养在风险来临时的应变能力呢?让学生形成“居安思危”、“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变事件”的思想意识。此外,还要教育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所需要的心理知识、方法,使他们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不躁不暴等。重要的不是我们给学生一个我们不可能给的“应变大全模式”,而是训练他

青少年应变力:培养适应能力,提升沟通技巧

看过电影:《甲午风云》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主人公邓世昌,他英勇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邓世昌是清朝海军北洋舰队的管带,在他年青的时候就立志要从军报国,当时许多的人拼命读书是为了考科举,做大官,而他小小年纪就有一颗爱国的心,他14岁那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清政府办的新式学校——福州船政学堂,他学习航海驾驶技术,精通英语,他才华出众,毕业后被分派到北洋舰队,没多久便担任管带。

1894年的9月17日,北洋舰队奉清政府的命令,护运一批清军到朝鲜后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完成任务后返航。这一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黄海海面出奇的风平浪静,谁也不会想到一场恶战就在眼前。

中午时分,北洋舰队的将士们准备吃午饭了,忽然,担任了望的军士从望远镜里发现远方海面上冒起了一股股黑烟,“是一支舰队!”他心里估计着,舰队驶近了些,军士再一看,呀,军舰上挂的是美国国旗。他连忙向提督丁汝昌和各舰管带报告了这一情况。大家心里都十分纳闷:“奇怪,这儿怎么会有美国舰队呢?”又过了一会儿,双方相距只有十几海里了,军士突然扔下望远镜,大叫起来:“他们不是美国舰队,是日本舰队!”邓世昌等几个管带拿起望远镜一看,果然星条旗变成了太阳旗。“原来鬼子在摆迷魂阵,他们要偷袭呀!”邓世昌恨得咬牙切齿地说。他又举起望远镜,嘴上自言自语地说:“吨位、兵力、火力,都超过了我们,来者不善啊!”他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看来一场恶战是不可避免的了。“早就对鬼子憋着一肚子气了,就让咱们痛痛快快打一场吧!”邓世昌大声喊道,用力地挥了一下拳头,士兵们都被他那种无所畏惧的气概所感动,纷纷磨拳擦掌,飞快地做好了战前准备。

“轰!”日军舰队仗着自己航行速度快,抢先编好队形向我军进攻了。“轰!”北洋舰队的旗舰开炮了。没想到,由于年久失修,旗舰的舰桥被震裂,站在舰桥上的邓世昌一见这个情况,马上毫不犹豫地升起帅旗,代替丁汝昌指挥全舰队,把敌舰的火力吸引过来,以便兄弟舰调整队形和火力。这一来,“致远”舰同时受到四五艘敌舰的围攻。邓世昌面不改色,沉着地指挥士兵们用前后左右4个炮台同时向周围的敌舰还击,击伤了敌旗舰“松岛”号等几艘敌舰。但是“致远”舰也被击中多处,船舱进水,甲板起火,船身倾斜,看来要渐渐沉到海里去了。邓世昌看看周围的战况,兄弟舰已被敌舰分别包围,自顾不暇,要得到他们的营救已不可能,而且军人在战场上又岂能总想着让他人来搭救?敌舰在继续向“致远”舰攻击,情况万分危急。一个炮手跑来报告:“邓大人,炮弹用完了!”怎么办,全舰将士都看着邓世昌。

邓世昌这时真是着急啊,他并不是担心自己的生死,而是看到敌舰如此嚣张,自己却没有还击的能力。“‘吉野’号开过来了!”一个士兵大喊了一声。邓世昌皱紧了眉头,日本舰队中就数这艘“吉野”舰最骄横张狂,它是敌人先锋舰。航速高,火力猛,先后打伤了北洋舰队好几艘战舰。邓世昌有主意了,他转身面对着全体将士,低沉有力地说:“我们军人的天职就是保卫国家,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情况十分紧急,正是我们为国牺牲的时候了。只要我们撞沉‘吉野’,就会挫伤敌人的锐气,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大国威,这也就达到了报国的目的。”士兵们齐声高呼:“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邓世昌看到将士们如此同心同德,心中又宽慰又感动,他让大家列好阵形站在船头,自己亲自掌舵,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要与艇舰同归于尽。“吉野”舰万万没有想到“致远”般上的官兵如此不怕牺牲,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并不断向“致远”舰施放鱼雷。“致远”舰虽然躲过“吉野”的攻击,却被别一艘敌舰的鱼雷击中,顿时全舰爆炸起火。邓世昌被汽浪抛入海中。一个士兵眼疾手快地向邓世昌扔去一个救生圈,邓世昌手扶着救生圈,看到士兵们有负伤落水牺牲,有的被大火活活烧死,“致远”舰也在一阵阵爆炸声中沉入海底,他心中有说不出的悲痛,口中不断地念叨着:“杀敌!杀敌!”他把救生圈往外一推,身边一个士兵急了:“邓大人,您千万不能这样啊,您赶快扶着救生圈游到别的舰那儿,他们会救您上去的。”邓世昌摇了摇头,用力在水中划了几下,大声地喊道:“我的舰沉了,我的士兵牺牲了,我怎么能一个人活下去呢?我要与战舰和将士们共存亡!”说完,就把身子往水里一沉。这时,邓世昌养的一条猎犬游到了他身边,用牙咬住邓世昌的辫子,不让他往下沉。邓世昌含着眼泪,摸了摸爱犬的头,强忍悲痛,将爱犬按入水中闷死,然后自己也沉入大海。他以自己的生命实现了他报效祖国的志愿。北洋舰队的将士们目睹这悲壮的情景,无不痛哭流涕,就连日舰上的官兵也不由得肃然起敬。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清政府在战败后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人民为了纪念邓世昌义不独生、誓死报国的精神,就在山东省成山角北洋舰队驻地修建了祠堂,供奉邓世昌的塑像,教育后辈们不要忘记这位爱国英雄

仅有胆量当然是不够的,在风险面前,机敏的应变力才能使管理者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培养在风险来临时的应变能力呢?

让学生形成“居安思危”、“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变事件”的思想意识。并且要教育他们知道什么东西该变,什么东西不仅不该变,而且要坚持的观念。只有这样,他才可能主动积极地去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并把握正确的方向,他才会健康地独立自主地生活

进行应变所需要的心智技能的训练培养。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去迅速捕捉、搜集、分析、综合信息,在多方面的思考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制定可行的最佳行动方案。此外,还要教育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所需要的心理知识、方法,使他们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不躁不暴等。教育方式上,教师可选用说理、讨论、竞赛等方式来进行。

进行综合性的实际锻炼。有了好的心智技能,还必须有相应的外部操作技能,如表达、制作、改造等。在这方面,可根据不同的任务、对象,作实地训练。如学习上,在班中进行闹中取静的训练;生活中,进行野外紧急情况的应急训练,甚至可以假设一种非现实的社会情景,作模拟的应变训练。当然,这方面的训练,因为条件的限制,相对要难一些,但是只要我们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训练他,是会获得好的结果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给学生一个我们不可能给的“应变大全模式”,而是训练他有这种可贵的应变意识和一定的基础技能。

一天,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庙北极殿里,香烟缭绕,神像威严。有几位老人正在虔诚至极地跪在地上连连叩拜。

突然,从外面走进来几位十七八岁的少年,其中一位指着神像劝说老人们,“这些神像都是木头,泥巴做的,不必给他们上供,不要迷信”。望着这些将信将疑的老人,这位少年一步登上正殿的供桌,对着“北极帝君”的手用力一击,只听“哗啦”一声,神像的手指和身体分了家,里面的烂泥、稻草、木头统统露了出来。少年指着砸坏的神像说:

“看你这样威风,现在又奈我何!”

接着,他又将左廊的“金花夫人”塑像的脸皮刮破,并打掉了它的一只耳朵。胆小的孩子都吓坏了,慌忙逃了出去。有的老年人跪在地上,两手合掌,举在胸前,满口“罪过!罪过!”,吓得头也不敢抬起来,少年们见此情景,都在旁边哈哈大笑。

这位勇敢的少年就是孙中山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喜欢听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故事,不信鬼神,立志以太平天国革命者为榜样,干一番大事业。

孙中山学习很努力,具有勤学好问,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说:“学问学问,不学不问,怎样能知!”于是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通天晓”。

1885年,昏庸、腐败和卖国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中法条约》。这个屈辱的事件,激发了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感情,他决定从学医着手进行救国活动。第二年,他就考取了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校。

在学医期间,他非常关心人民大众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对同学们抒发爱国情怀,讲述革新政治的抱负,用“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一类的语言词来激发人们的觉悟。

他敬佩洪秀全,称他是反清第一英雄,对太平天国革命没能取得成功表示惋惜,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命。他在香港读书时,课余经常往来于广州、澳门等地,和有救国愿望的朋友共同研究学问,寻求救国真理,探索中国的出路。(www.daowen.com)

26岁时,孙中山以优秀的学习成绩结束了学习生活。他先后在澳门、广州两地设立药局,开业行医。他的医术精明,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对生活困难的病人不仅免收治疗费,而且赠送药品。这样他很快就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

但是,孙中山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医生,而是日益关心国家民族的安危。他“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行医中结识一些对清朝统治不满的爱国青年,互相议论时政,寻找救国道路,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

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导致中国惨重失败,全国震动,人民激愤。孙中山再次感到国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革命才是解决中国危机的唯一出路。

1894年秋,孙中山怀着革命的远大抱负,联终华侨,宣传革命思想,与20多位关心祖国命运的人,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早期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在会员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朝政府,建立新国家的理想和纲领。

孙中山此后的革命活动更加频繁,虽几经挫折而从不气馁。到1904年,他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反清团体联合起来,建立了统一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同年11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在东京正式发行,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阐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首次公开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号召,鲜明地打出了民主义的旗帜。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蓬勃兴起。

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武装推翻清王朝的活动。他领导的武装起义和遍及全国城乡各地的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彼此呼应,斗争烈火,燃烧不息,形成了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把清朝皇帝的宝座推向了火山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在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孙中山,受到广泛热烈的欢迎。12月29日,中央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清朝皇帝在全国革命怒涛中,被迫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政府被推翻。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短短3个月内,颁布和制定了30多件有利于国家建设和人民利益的法令和措施,公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列宁高度赞扬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民主主义者”。

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是美国著名的民主政治家,他解放黑人奴隶,是美国历史上十分有影响的人物。

1809年,肯塔基州一个垦植场的小木屋里,林肯诞生了,为纪念孩子的祖父,给他取名为亚伯拉罕·林肯。林肯从小帮助父亲开荒种地,在劳动中锻炼了体质,培养了纯朴的个性。他从小渴望读书识字,常借助火光用炭块在木板上练习书写。

林肯3岁时,一次从牧师那儿听说了“奴隶制”这个字眼,好奇地问父亲,父亲说:“当然是个坏东西,总之,孩子,那不是你现在需要操心的事。”

小林肯同附近庄园的黑人交上了朋友,同情他们的遭遇,心中疑问:“为什么奴隶主对待奴隶如此残酷?”

林肯5岁时,村里办起了学校,林肯上学了。他的老师坚决反对奴隶制,常为奴隶的解放大声疾呼。对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和痛苦,林肯从小就寄予深切的同情。

林肯几次中断正规的学习,只好走上自学之路。后来,林肯曾自豪地说:“我的一切,都归于我天使般的母亲。”当有人问他指的是哪一个,他说:“两个。”生母南希抚育他度过艰难的童年,培养了他正直、勤劳的品德;继母萨莉以全身心的爱和高瞻远瞩的目光,把他造就为一代伟人。

林肯很早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常到邻居家当短工。但仍喜爱看书。一次他从克劳福德那里借了本书,但被水淋湿,他为此表示道歉,克劳福德太太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笑了笑说:“我不想总是干剥玉米壳这样的活儿,我——我想将来做一个伟人。”

1829年春,林肯写了两篇政治评论,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继母高兴得眼含泪水:“真好,孩子,你用不着解释为什么花那么多工夫去读书了,一切写得那么明明白白,连我也能懂。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21岁的林肯决定离开父亲独立生活。他先到新塞勒姆村的一个商店做店员,管理货物。他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受到附近人们的尊敬。

1832年林肯应募入伍,并被选为志愿军小队长,攻打印第安人。打过几仗后,战争结束,他被推本州州议员,成为他跨入政界的开端。林肯作了生平第一次演说:“我出身于并一直生活在最卑微的阶层之中,这没有有钱有势的亲友支持。”他在散加芒县各处奔走发表演说。尽管他在所属选区的300张选票中获277票,但在全州大选中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23岁的青年。林肯落选了。

林肯又与一人合伙开了个小商店。他不善经营,不多久就亏本倒闭了。之后经历17年的辛勤劳动,独自偿还了所有债务。1833年,他当了村镇邮员,这是个很辛苦的工作,但是他却能广结朋友,了解社会,研究各种社会问题。并充分利用,阅读各种报刑,观察政治动向,注意研究政治和社会生活。为他日后作了大量准备工作,他后来终于实现他的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