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会适度诉苦,培养青少年适应能力

学会适度诉苦,培养青少年适应能力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诉苦为什么要适度“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然而,诉苦的人还应该明白,诉苦对诉苦者来说是一种解脱,而对诉苦的人是一种承受。而且诉苦多的人,往往诉的不是真苦。常在同学面前诉苦,就是一种无能,是对摆脱痛苦缺乏信心的表现。由于过多诉苦而造成的这些误会,势必影响你和同学间的友谊,甚至会导致交往的失败。别人不诉苦,并不表明他一切都很如意、幸福。

学会适度诉苦,培养青少年适应能力

◆诉苦为什么要适度

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的确,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平坦的康庄大道,也有崎岖的羊肠小路。人生有甜蜜也有苦涩,有快乐也有痛苦。

痛苦无疑是对人生的一种煎熬。因此,每个人都在寻找途径摆脱痛苦。哲学家培根曾这样说过:“把幸福告诉朋友会使幸福增加一倍;而把痛苦告诉朋友则会使痛苦减少一半。”因而,我们不主张把苦只作为个人的专利,而应适当让它曝光。心里有烦闷,有苦痛,不宜强忍,而应寻找适当地机会,尽情地倾诉。

然而,诉苦的人还应该明白,诉苦对诉苦者来说是一种解脱,而对诉苦的人是一种承受。同一件“苦楚”,诉得过多,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有些不是“苦”的东西,诉多了也会成为“苦”。而且诉苦多的人,往往诉的不是真苦。因此,“苦”并不是诉得越多越好,尤其那些不是“苦”的“苦”,更不宜多诉。

◆诉苦过多的反面效应

经常在同学面前诉苦,会使同学们失望,认为你是个缺乏信心的人。痛苦的出现往往是生活上的不顺心,工作上的不称心,学习上的不如意等等。能力强的人痛苦会少些,当痛苦出现时,能力差的只靠“诉苦”博得同情,品尝不到人生的甘甜。常在同学面前诉苦,就是一种无能,是对摆脱痛苦缺乏信心的表现。

例如,小芹英语基础较差,成绩老上不去,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个个都想尽力来帮助她。然而,当同学们与她交谈时,她老是在叹息自己的基础,诉说自己学习英语的苦恼:“不行了,看来我就是没有英语细胞!”同学们于是形成这样一种印象:她对英语已无信心了。

你总是诉苦,还会使同学产生你在“推御责任”的错觉。

放学铃响了,同学们个个都如释重负似的,嘘了口气走出教室。小坤三步两步赶上了锦红,诚恳地对锦红说:

“怎么样,现在忙吗?”

“一般。”锦红平淡地说。(www.daowen.com)

“是这样,班里急着要出一版墙板,现在稿子不够,你写一篇,可以吗?你文采挺好的。”

“唉,你看我哪有心思?爸爸出差了,妈妈身体不好,我回家还得做家务。自己身体也不太舒服,心情也不好……”

“那……”小坤为难地看了锦红一眼,就先走了。他想,锦红大概是在推御责任,不想帮忙。实际上,棉红并没有这种想法,岂不冤枉吗?

经常在同学面前诉苦,也会使同学觉得你在故意夸张自己的艰难处境。有时痛苦来自生活中的逆境,苦多意味着逆境多,逆境多又意味着经验丰富。在向别人诉苦的同时,无意中就似乎在吹嘘自己的能耐、本领:看,我忍受了这么多苦难,你们应该多迁就我。

由于过多诉苦而造成的这些误会,势必影响你和同学间的友谊,甚至会导致交往的失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别人不诉苦,并不表明他一切都很如意、幸福。苦是自己经历的,自己感受的。感受不同,苦的伤害也不同,因而苦是无法比较的。若你常在同学面前诉苦,或许会使同学瞧不起你。

章强是城里的孩子,平时很少做家务,但有一次,爸、妈都出差了,回家得做家务。到校后就总对同桌江斌说:他回家总得煮饭、洗菜、做菜、洗衣服等,好累好累。在农村长大的江斌每天除煮吃的外,还喂鸡,喂鸭,帮爸妈干农活。章强的这点苦在江斌眼里算得了什么?江斌会觉得;章强你受这点苦就喊喳喳,而我呢?如此,章强诉了苦不但得不到江斌的同情,反而被江斌小看,这真是何苦来呢?

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应有深沉的心胸来盛生活的苦水,学会用自己的舌头舔自己的伤口。痛苦,倾诉给别人,抑或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别人的开导。但要从根本上解脱痛苦,还得自己努力。“解铃还得系铃人”,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一切都应由你自己作主。

生活中开朗、幸福的人,并不是说他就没有苦,正因为生活中有痛苦,才会有快乐。我们应该以笑脸迎接生活,以微笑面对人生。当然,面对自己无法承受的打击,也应该向同学倾诉,不要闷在心里,自己找自己的别扭。我们这里强调的,只是不要老是过份地诉那些不是苦的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