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常森
[内容摘要] 在世界各地分布了大量的海外侨胞,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为4500万人,是我国的独特国情和重要资源。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全国最大的侨乡,拥有2000多万归侨侨眷和3000多万海外乡亲。如何落实贯彻国务院侨务工作会议有关开展侨务公共外交的最新指示精神,进一步充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和地域优势,重点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本文将借鉴公共外交理论,结合广东侨务工作的现状,进一步论述本省侨务公共外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喻常森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是对传统外交的一种补充和重新认识。公共外交的兴起,适应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国际关系的最新发展特点。外交不再局限于官方之间的高层交往和缔结条约等国家层面的关系,而是逐渐出现参与者和表现形式的广泛性、多元化以及多层次性。由于公共外交的研究和运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有关公共外交的定义也不是非常明确和固定。公共外交与传统官方外交最大的区别是,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同另一个国家的公众所进行的直接交流和沟通活动。与政府外交不同的是,公共外交的对象不是另一个国家的政府,而是其公众。与公众的交往和与政府的交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指公共外交——笔者)更强调增进理解,沟通感情,树立形象;后者(政府外交——笔者)则突出权力斗争,利益协调和讨价还价。因此,两种外交形式“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和国家形象的塑造。”[1]简言之,公共外交的实施主体是一国政府,实施对象是另一国公众,行为目的是国家形象最优化,行为方式主要是国际传播和公共关系,类型是政府公关活动、媒体外交和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的特点:一是广泛性。公共外交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边、多边对话交流,涵盖经济、教育、人文、传媒、科技、体育、军事等多个领域;二是互动性。公共外交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注重通过双向交流,达成理解和共识。政府通过公共外交对公众民意产生影响,民意也对政府决策产生反作用;三是渐进性。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公共外交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公共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细水长流,以量变促质变;四是间接性。公共外交工作中,政府更多的是发挥组织的推进作用,由媒体、民间组织、智库、学术机构、知名人士及普通民众活动为主。因此可以,公共外交不仅区别于传统外交,也与过去我们所熟悉和惯用的对外宣传有所不同。因为,宣传基本上是单方面的灌输,而公共外交则更加强调互动与倾听。从本质上看,公共外交是为国家的长远目标服务的,长远目标就是致力于提高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实力”有时翻译成权力)是与硬实力(hard power)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硬实力与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分析,硬实力是指支配性的实力,可分为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但是,一国光有硬实力并不一定能够发挥与其相称的国际影响力。因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其所期望的世界政治目标,是因为其他国家愿意追随它,或认可造成这一结果的情势。(即必须拥有)第二种权力,当一个国家使得其它国家以其预期目标为目标时,可称为同化权力(co-optive)或软权(实)力(soft power)。它与命令他者按照其意志行动的硬实力形成了对照。”[2]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机制的参与程度以及行为的合法性等国际资源。“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其权力被他国视为合法,则它将遭受更少对其所期望目标的抵制。”“同化权力(就)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它国家仿效该国发展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3]我们认为,公共外交就是服务于国家软实力的最佳手段。
搞好侨务公共外交,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侨务工作是国家形象工程建设的重要窗口;连接中外人士的桥梁;预防与化解国际危机的第二条战线。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是中国政府在各国的“民间大使”。数以千万的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活跃于住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乃至国际舞台上,同时和祖(籍)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本身就是“一个集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科技资源、信息及网络资源等资源类型于一体的资源系统”。[4]这一综合性的资源系统正是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工作对象和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第一侨务大省的广东,十分重视侨务公共外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各级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下,广东侨务公共外交资源开发工作主要围绕以下重点领域展开:
第一,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侨务工作特点的公共外交及对外宣传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形成了多层次的侨务宣传媒介。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主要依靠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以及各市主流报纸、电视台、电子媒体等平面。一方面宣传广东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另一方面,侧重宣传海外华侨华人的各种活动和事迹,加强海外华人社会与广东侨乡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近年来,在省侨办组织下,与南方电视台合作,举办了“南方.华人慈善盛典”,表彰华侨华人慈善家,彰显华侨华人慈善精神。与《南方日报》策划制作“华侨与辛亥革命”专题报道。开展了“南粤文化海外行”和“南粤文化行”系列活动。与《羊城晚报》合作,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等在海外华社开展“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同时,组织优秀侨务记者到柬埔寨、泰国等地采访。深化与海外重点华文媒体的合作,在《星岛日报》全球各版设立专栏《南粤采风行》和《南粤侨情》专版。成立了“广东侨务信息站”,定期向海外华文媒体发送广东新闻图文信息稿。拓展“侨乡广东”专版海外合作媒体,扩大“侨乡广东”专版覆盖面和影响力。据初步统计,2009年广东省各级侨务部门共向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150多家华文媒体累计发送广东信息5万多条次。经常性组织海外华文媒体记者来粤采访。2009年,海外华文媒体刊登广东专版超过120个。各市县地方侨务外事部门,以同样方式,利用本地侨乡与海外资源,着力开展宣传及文化传播工作。例如,中山市外事侨务局与当地电视台合作,自筹经费,前往海外各地,精心制作了《海外中山人》电视系列片,在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播出,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定期组织华侨华人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成果显著。从1980年至2007年,广东省各地共组织了1.3万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回广东寻根。近年来,更是加大力度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在粤留学华裔青年以及港澳学生开展“文化寻根”,举办了100多期各种形式的夏(冬)令营。以优秀中华文化、岭南文化为载体,“游教结合”的寻根之旅吸引了30多个国家5000多名华裔青少年,使学生们感受到广东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建设成就,加深了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在成为海外华裔青少年了解中国的窗口的同时,也成为宣传本省形象的活“品牌”。2009年,省侨办会同地方侨务部门和有关院校共举办了32起“寻根中国·相约广东”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参营华裔学生达到1100多人。2010—2011年广东省侨办组织了两届中外名校学生交流夏令营。2010年,省侨办利用亚运会宣传和“广东2010华人华侨旅游年”举办的契机,与省旅游局、广州市侨办联合举办千名华裔青少年“相约广东·走近亚运”夏令营主题活动。7月22日,来自英国、美国、巴拿马、塞舌尔、马来西亚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名华裔青年从全省各市县35个夏令营地汇聚羊城。2011年7月,中华才艺夏令营省侨办组织来自英国、德国、印尼、马来西亚四国的5个夏令营团队的112名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夏令营工作突出了国侨办以学为主、游学结合的办营要求,突出了中华才艺的学习和中国历史的发展的了解,增强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使他们从思想、文化上找寻自己的根源,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参观华侨博物馆,让他们了解祖辈们的艰辛历史和奋斗历程,了解祖辈们对故土的眷恋。中华才艺夏令营在粤活动期间,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开设汉语、武术、国画、书法、剪纸等才艺课程。
第三,组织各种针对海外华人特别是杰出青年人才的各种论坛和联谊活动。据统计,从1980-1987年,广东省侨务部门公费邀请有影响的华侨华人来华观光,共计940人,来自22各国家和地区。广州、佛山、汕头、江门、中山、东莞等9市通过各种庆典活动,邀请回来参观的华侨华人共计2075人,其中不少是政治界、科技界和经济界有影响的人物。[5]东莞市侨务局在2009年组织了“海外华侨华人青年才俊聚东莞”活动。广州市侨办结合亚运会开展种植“华青林“活动,加强与华裔新生代的联谊交流。近年来,由广东省侨办牵头,组织承办了“海外社团领袖广东行”活动,邀请海外社团来粤访问交流。召开“社团交流会”,探讨侨社革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连续召开海外侨团中青年负责人研习班。同时,利用毗邻港澳优势,广东侨务部门十分注重加强与港澳地区侨务部门的联系,从2005年在香港举办第三届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以来,每届大会均举办“青年论坛”,以此推动社团青年工作。受国务院侨办委托,组织了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会长联席会议和“世界广东侨青大会”。主办或联合主办世界华侨华人论坛、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广东同乡联谊大会等联谊活动。
第四,长期不懈地致力于组织和推动华文教育工作。推广华文教育一直是广东省市侨务工作的重点。2009年,省侨办会同广州、江门等地的侨务部门和省直院校开展海外华文师资培训工作,承办了国侨办海外华文幼师和华文小学教师研修班,共计培训海外华文教师352名。全年共选派133名教师赴5各国家30间华校任教。[6]2010年省侨办会同省教育厅制定了《广东省华文教育三年计划(2011-2013)》。举办海外华文幼师培训班,并在海内外举办短期师资培训班。广东编写的幼儿教材(印尼版和普及版)在海外推广使用工作。同时,精心组织外派华文志愿教师工作并推动已结对的海内外学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互动,并组织相关院校到海外调研并看望其外派教师和毕业生。
第五,加强有关华侨华人的学术研究,建立了华侨华人研究和宣传的重点基地。以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为龙头,以广东社科院、五邑大学、汕头大学、嘉应大学、中山学院以及各地各级华侨华人研究会为主要组织形式。在全省范围内成立了广东华侨研究会、出版了《广东侨史》《广东华侨华人研究》等学术性刊物。暨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分别建立了国务院侨办重点理论研究基地。组织编撰《广东华侨史》,并列入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2009年4月,广东华侨博物馆落成,正式向广大游客开放。该博物馆隶属广东省政府侨办,以服务国家、服务侨胞、服务社会为己任,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和侨乡文化为一体,成为彰显华侨华人对祖(籍)国、家乡和居住国(地)的贡献,展示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弘扬侨胞爱国、爱民族的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各地也相继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华侨华人博物馆,如开平碉楼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提升了五邑侨乡的知名度。中山市积极打“中山牌”,组织海外华人访问团参观孙中山故居以及博物馆,扩大了中山作为广东著名侨乡的影响力。
第六,根据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和健全省级五个部门组成的侨务工作机制,简称“五侨系统”。广东省的五侨系统目前包括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华侨民族宗教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广东省政协外事侨务委员会、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及广东侨联。
综上所述,作为全国的第一侨乡和侨务资源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侨务公共外交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卓著。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海内外侨情的千变万化,广东侨务公共外交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再创辉煌。为此,针对本省情况,围绕侨务公共外交资源利用和开拓问题,特提出以下思路:
第一,充分拓展网络公共外交新媒体平台
侨务新闻宣传报道是侨务公共外交的主要载体。包括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和平面媒体(侨刊乡讯)等载体和渠道开展活动。目前,广东侨网是广东全省侨务工作的主要宣传和信息平台,省侨网设有中英文两个版面。依托广东侨网,办好侨刊乡讯网页,扩大侨刊影响。其办网宗旨是,按照把广东侨网办成广东侨乡侨务资讯平台、华侨华人社团侨情交流平台、侨刊乡讯资源整合平台、华侨华人与侨务部门互动联系平台的要求,继续丰富广东侨网的内容,增强广东侨网的互动性,提升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计初步统计,2009年广东侨网全年上载信息1.3万余条,全年有效点击量达到6000万次,日点击量超过16万次。[7]与此同时,重点加强对侨刊乡讯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进一步发挥侨刊乡讯在对外宣传工作的独特作用。省侨办主持召开省侨刊乡讯指导委员会座谈会,交流侨刊乡讯工作情况。尤其是加强对在穗侨刊的指导。编辑出版《侨刊乡讯通讯》,加强对各侨刊乡讯社的信息沟通和业务交流。当前,各市均建立了外事侨务网站,力求做到信息公开透明。除了专门的侨务网站建设外,还必须着手网络信息化电子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强侨乡与海外华人社会的互联互通。例如,利用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群、视频、微信等电子资源载体,及时向海外华人社会介绍侨乡最新信息、宣传政府政策、强化与拓展人际联系、收集及反馈海外华人民意。
第二,进一步挖掘地方侨务公共外交资源
广东侨乡遍布全省,侨胞遍布全球。侨刊乡讯是地方传统的对外宣传模式,是联络侨乡与海外侨社的重要渠道。据《广东省志·华侨志》记载,改革开放以后,全省获准复刊和新创刊的侨刊,至1987年12月达到107种,遍及全省主要侨乡。从1978年11月至1987年12月,累计总共发行864万多册,其中1987年一年,共发行228万多册。一些侨刊社,如广州市的《广州侨声》、台山的《海晏侨刊》、珠海市的《珠海乡音》等都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巴西、秘鲁、古巴、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马达加斯加、以及港澳地区设有办事处或联络处。[8]近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侨务对外宣传活动更加活跃,形式更加多样化,成果更加卓著。上述侨刊乡讯有的是定期发行的,有的是不定期的。有的是公开发行,有的是内部发行。以国内侨乡和海外侨社为主要发行对象。其中,少数有影响力的侨刊如《中山侨刊》还配有中英文两种版本,有的配有文章的英文摘要。据初步统计,目前广东全省公开或者内部发行的各种侨刊乡讯(族讯)超百种,总发行数量超过数十万册。据统计,至1987年12月,全省获准复刊和新创刊的侨刊达到107种,遍布全省主要侨乡。其中以广东省侨办主编的《广东侨报》、《广东侨讯》、广州市侨联主编的《华夏》以及中山市侨务局主编的《中山侨刊》最具影响力。具体情况如上表所示:
第三,加强全省侨务公共外交的协调领导与机制创新
由于过去侨务公共外交管理体制的相对分散性,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发挥省“五侨”部门的资源和力量,推动本省侨务工作发展,在体制建设上,省人大侨委、省侨办、省政协外侨委、致公党广东省委、省侨联于1999年4月建立了省“五侨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五侨”单位轮流主办,旨在相互沟通侨务信息,研究探索侨务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全省涉侨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五侨联席会议”制度已成为本省侨务工作的一大亮点。但是,鉴于公共外交的大众性和开放性,今后,广东应该继续突出五侨联席会议为中心,以省侨办为主要领导主管部门,以人大、政协为重要参与方,以媒体、民间组织和学术研究部门为支持力量的“大侨务”公共外交系统。
图表 全省侨务省市侨刊统计表(www.daowen.com)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广东侨务部门在相关外事、新闻、研究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密切配合下,积极利用作为侨务大省的有利条件和资源,致力于打造侨务强省工作。在侨务管理体制和资源整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人期待,随着广东公共外交协会的成立,必将为侨务公共外交活动提供正确而及时的业务和政策指导。
作者简介:
喻常森,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副教授,从事国际关系专业,广东公共外交协会第一届会员、中国华侨历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会会员、中国亚太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有国际战略文化、亚太地区合作、东盟研究。
科研项目有:《马来西亚、新加坡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亚太区域合作组织研究》等。著作有:《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专著)、《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第二作者)、《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合作与公共治理》(副主编)等
联系方式:
单位: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国际关系学系
E-mail:lpsycs@mail.sysu.edu.cn
【注释】
[1]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2]【美】约瑟夫.S.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6-107页。
[3]同上第107页。
[4]张学惠、江作栋:《华侨华人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载体研究》,《八桂侨史》1997年第2期。
[5]《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3页。
[6]《广东年鉴》2010年,第495页。
[7]《广东年鉴》2010年,第494页。
[8]《广东省志·华侨志》第256-2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