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乱而征是管仲确定的对外用兵的基本原则。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在完成“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作内政而寄军令”等一系列内部改革后,便开始结交四邻,然后提出了“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的用兵原则。
择乱而征对建立和巩固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择乱而征能够师出有名,有利于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达到胜一而服百的效果。其次,择乱而征能够以强击弱,胜于易胜。总之,择乱而征既可以争取道义上的支持,从而有利于争取诸侯盟主的地位,又不至于穷兵黩武,胜于易胜,有效地减轻了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据《国语·齐语》记载,择乱而征的用兵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一战帅服三十一国”之事不见具体记载,故其事不详,但从《左传》等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来看,择乱而征的用兵谋略运用得非常成功。如齐桓公争霸用兵首先是伐宋,而当时宋国发生了南宫万弑君之乱,是择乱而征。臣弑君是大逆不道之事,为各国诸侯所深恶痛绝,选择对宋国用兵,显然是争霸的最好突破口。事实也证明,伐宋得到了诸侯的支持,也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全胜,成为齐桓公称霸的良好开端。再如齐桓公三十五年,晋献公去世后,晋国接连发生弑君事件,晋国大夫里克弑奚齐、悼子两位新君,顾命大夫荀息自杀,晋国大乱。齐桓公率领诸侯伐晋,至晋地高梁,然后又派隰朋与秦国一起送公子夷吾归晋。这一军事行动完全是为了平息晋国内乱,帮助晋国确定新国君。在这种背景下伐晋,因为晋国的抵抗能力不强,所以容易取得成功;同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还能迅速扩大齐桓公称霸的范围。晋国是当时的大国,一直未参加齐桓公主持的会盟。齐桓公三十五年葵丘之会时,晋献公因病迟到,途中遇上宰孔,宰孔对他说不必与会,他未到会即返回。这次的伐晋行动不仅突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也使齐桓公轻而易举地将称霸范围扩大到晋国。(www.daowen.com)
择乱而征,胜于易胜,实际上有效地避免了武力征服。《国语·齐语》云齐桓公“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纍,兵不解翳,弢无弓,服无矢。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纍”用来盛甲,“翳”用来蔽兵,“弢”“服”用来盛弓箭。因为择乱而征,不必用武,所以无须使用兵甲弓矢,也使中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隐武事,行文道”的和平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