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尊王攘夷:管仲争霸战略的重要举措

尊王攘夷:管仲争霸战略的重要举措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内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这是管仲争霸战略的两个基本点。尊王攘夷是管仲对外树立的争霸大旗。在这一背景下,以尊奉王室为号召,名正言顺,在社会舆论方面容易得到响应和支持。所谓的攘夷,就是抗击周边势力集团的入侵。总之,尊王攘夷是审时度势之举,符合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根本利益,顺应了民众盼望和平安定的愿望。因此,以尊王攘夷为旗帜,能够迅速得到响应和支持,对齐桓公霸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内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这是管仲争霸战略的两个基本点。尊王攘夷是管仲对外树立的争霸大旗。在这一旗帜下,团结、号令诸侯,以形成、巩固、发展自己的霸业,这是管仲争霸最为基本的宏观战略。

所谓尊王,从表面上讲,即尊奉周王室。当时,周王室对天下的控制能力已经大大减弱,但作为天下宗主的地位尚在,违抗王室的行为依然被人们视为无礼、犯上之举。在这一背景下,以尊奉王室为号召,名正言顺,在社会舆论方面容易得到响应和支持。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尊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尊奉周王室,还在于维护西周以来形成的宗法秩序。东周以来,随着周王室威望的衰弱,礼崩乐坏,固有的宗法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国君随意废立太子、子弑父、弟弑兄、臣弑君等现象此起彼伏,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动荡。尊王更深层次的意义是维护现有的社会政治秩序。这符合贵族统治的根本利益,自然能够得到各国诸侯的拥护和响应。

管仲提出的“尊王”充分体现在齐国霸业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如齐桓公北杏之会是齐桓公争霸之始,第一次盟会诸侯的原因是平定宋国内乱。宋国因发生了南宫万弑宋闵公的臣弑君事件而内乱。齐桓公以平定宋国内乱为由,召集诸侯会盟,共同商讨平乱大计,然后与诸侯一起伐宋。齐桓公师出有名,得到了诸侯的支持。而且,由于遂国拒不参加北杏之会,是不主张正义的行为,这为齐桓公灭遂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齐桓公六年,由于宋国背盟,诸侯再次伐宋时,“齐请师于周”(《左传·庄公十四年》),周王室派单伯一同伐宋,并于该年冬天与诸侯会于鄄。向周王室请师并不是因为自身兵力不足,也不是因为周王室兵力强盛,而是为了借用王室的名义,即假王命以示大顺,从而使诸侯归心。事实上,周王室的支持确实对齐桓公霸业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齐桓公七年春天,齐桓公与诸侯第二次会于鄄时,《左传》即说“齐始伯也”。

再如齐桓公三十年伐楚,其真正原因是楚国接连伐郑,向中原扩张的意图十分明显,齐国要维持霸业,必须扼制住楚国北下的势头。也就是说,齐国伐楚实质上是齐、楚霸主地位之争。但是,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在伐楚时,管仲给出的理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昭王南征而不复”。在名义上,齐国是为了周王室的利益而兴兵伐楚。这就将争夺盟主的行为转变为尊奉周王室的行为,为伐楚找到了最正当的理由,不仅师出有名,而且把楚国推上了不尊周王的位置而使之理屈,从而在舆论上先胜一筹。(www.daowen.com)

所谓的攘夷,就是抗击周边势力集团的入侵。当时,华夏族周边的势力集团有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一般统称为戎狄。周王室随着自身的衰微,逐渐失去了带领各国诸侯抗击周边势力入侵的能力。周边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各国诸侯各自为政,使得周边势力能够各个击破。在这一背景下,各诸侯国都深受侵扰之苦,特别是那些小国,直接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以攘夷为旗帜,号令诸侯,显然能够取得诸侯的响应和支持。

攘夷始终是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内容,如齐桓公十二年伐戎,二十二年救燕伐山戎,二十七将邢国迁至夷仪,二十八年将卫国迁至楚丘,三十九年管仲平戎于周、隰朋平戎于晋,四十年筑缘陵而迁杞,等等。《左传·闵公元年》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管仲主张不遗余力地保护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抗击戎狄。当时,齐桓公通过攘夷,赢得了各国诸侯的信赖,特别是其存三亡国的行为使已经灭亡的一些小国家存续下来,大大增强了各国诸侯的凝聚力。《国语·齐语》云:“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马选具。狄人攻卫,卫人出庐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无育,桓公与之系马三百。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在戎狄十分猖獗的情况下,齐桓公旗帜鲜明地以攘夷为号召,团结率领诸侯抗击戎狄、保卫华夏各国,从而赢得了诸侯的真心归附。

总之,尊王攘夷是审时度势之举,符合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根本利益,顺应了民众盼望和平安定的愿望。因此,以尊王攘夷为旗帜,能够迅速得到响应和支持,对齐桓公霸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