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霸业达到巅峰并衰微的标志

霸业达到巅峰并衰微的标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桓公三十五年的葵丘之会标志着齐国霸业发展到了顶峰。葵丘之会既是霸业的顶峰,也是霸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鲍叔、管仲、隰朋相继去世,对齐国霸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管仲却认为三人都是奸佞之臣,不仅不能继任为齐国国相,还必须要予以驱逐。三人再次成为被宠信的近臣。

齐桓公三十五年的葵丘之会标志着齐国霸业发展到了顶峰。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诸侯同盟于葵丘,盛况空前。周襄王也非常重视,专门委派宰孔赐胙、弓矢及车马,并命齐桓公不必行下拜礼。此时,齐桓公作为中原霸主已近三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特别是率领诸侯助周襄王顺利即位,从而获得了周襄王的绝对信赖,而与此同时,也获得了各国诸侯的信任,使天下诸侯空前团结。《谷梁传·僖公九年》云:“葵丘之盟,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孟子·告子下》亦云:“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诸侯在友好、信任的氛围中订立了友好盟约。

葵丘之会既是霸业的顶峰,也是霸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齐国霸业从葵丘之会开始走下坡路。

首先,齐桓公开始志得意满,在一派大好形势中,面对自己取得的赫赫功业自我陶醉。他自认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所建立的功业也不过如此。因此,他提出要封禅。《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在历数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后说:“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三代,指夏、商、周。封泰山,即在五岳之首泰山顶上筑坛,举行祭祀上天的活动;禅梁父,即在泰山南边的梁父山上祭地。封泰山、禅梁父是古代帝王的祭祀大典。一般来说,只有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之后,或者在久乱之下,重整乾坤,使天下大治之后,统治者才会封泰山、禅梁父,以向天地报告自己的功业,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天下。封泰山、禅梁父显然是帝王的祭祀活动,而且一般的帝王也无此资格,只有那些有重振乾坤之功的帝王才有资格封泰山、禅梁父。如果齐桓公封泰山、禅梁父,其僭越之心就会昭然若揭。因此,管仲极力劝阻齐桓公,不要做这件事情。《史记·封禅书》载:

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管仲从正面劝谏,齐桓公不听,自认为功业不亚于夏、商、周三代开国帝王,坚持封禅,管仲只好借祭品难得来阻止齐桓公。

齐桓公内心志得意满,自然难免表现出骄横之气。《史记·齐太公世家》载:“秋,复会诸侯于葵丘,益有骄色。周使宰孔会。诸侯颇有叛者。晋侯病,后,遇宰孔。宰孔曰:‘齐侯骄矣,弟无行。’”《史记集解》引《公羊传》云:“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齐桓公的骄傲自满引起了其他诸侯的不满,从而直接影响到齐桓公的威望,使诸侯的向心力松动,动摇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管仲年事已高,特别是在齐桓公四十一年,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失去了最得力的辅佐者,齐国的霸业大厦实际上已经开始倾斜。从文献记载来看,鲍叔应该早于管仲去世。《说苑·复恩》载:“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但在管仲病重时,鲍叔应当健在,因为齐桓公在与管仲商讨管仲死后谁可为相时,还有文献提到齐桓公有意让鲍叔继任管仲为齐相。鲍叔生病应该比管仲晚,但去世比管仲早,二人去世的时间应相距不远。齐桓公的另一个主要辅佐者隰朋当与管仲同一年去世。《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四十一年……是岁,管仲、隰朋皆卒。”《管子·戒》载管仲“卒十月,隰朋亦卒”。看来,管仲当卒于年初,隰朋当卒于岁尾。鲍叔、管仲、隰朋相继去世,对齐国霸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这从历史记载中可见一斑。据《左传》载,齐桓公四十一年冬,“宋人伐曹”。齐桓公称霸以来,几十年间,盟国之间不擅自征伐,而此年,宋国擅自伐曹,说明齐桓公对诸侯的控制力开始减弱。(www.daowen.com)

第三,齐桓公宠信易牙、竖刁、卫公子开方等奸佞之臣,导致齐国霸业毁于一旦。齐桓公有三位近臣,极得齐桓公信任。一是易牙。据说易牙厨艺高超,曾做齐桓公的厨师。有一次齐桓公说,天下美味均已尝遍,唯独没有吃过人肉。易牙听后,就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因此极信任他。一是竖刁(又作竖刀、竖貂)。齐桓公多内宠,为了帮助齐桓公治理内宫,竖刁不惜自宫净身。他也因此得到了齐桓公的高度信任。一是卫公子开方。从齐国到卫国,不过十几日的路程,但他为了跟随齐桓公,竟然十五年没有回卫国看望父母。所以,齐桓公也十分信任他。齐桓公觉得这三个人最忠心、最值得信赖。齐桓公甚至在管仲病重之时,提出日后让他们接替管仲为相。管仲却认为三人都是奸佞之臣,不仅不能继任为齐国国相,还必须要予以驱逐。他对齐桓公这样解释说:“人之情莫不爱其子,(易牙)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竖貂)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又能亲君乎?”管仲以深邃的洞察力、辩证的认识方法准确地看出,他们这些超出常人的亲近齐桓公之举背后一定隐藏着不同寻常的利益追求,这必将危害齐国的利益。所以他坚持驱逐这三人。齐桓公随即将他们驱逐了出去,但身边少了奉承之人,很不舒心。在管仲死后,齐桓公想,仲父所说不一定都对,便又将三人召了回来。三人再次成为被宠信的近臣。《史记·齐太公世家》载:“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另外,齐桓公“好内,多内宠”,因此引发了诸子争位之乱。齐桓公本来有三位夫人,但均无子。另有六位如夫人,生无诡(又作无亏)、惠公元、孝公昭、昭公潘、懿公商人、公子雍,诸公子皆有继承君位之心。管仲建议早确立继承人,齐桓公立孝公昭为太子。管仲在世时,恐怕日后有诸公子争位之乱,便与齐桓公将孝公昭即位之事托付给宋襄公

齐桓公四十三年,桓公病重,无诡等五公子各树党争位,而易牙等人也相与作乱。《史记正义》引颜师古曰:“明年,公有病,易牙、竖刀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曰:‘易牙、竖刀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公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蒙衣袂而死乎寿宫。虫流于户,盖以杨门之扇,二月不葬也。”一代霸主,最终却为宠臣所困,死于饥饿之中。齐桓公去世后,易牙与竖刁联手,杀群吏,立公子无诡,孝公昭出奔宋国。当时,群公子为争位,相互攻打,竟然无人理会死去的齐桓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直到无诡立为国君后,齐桓公才得以入殓。

宋襄公按照当年所受嘱托,率诸侯伐齐,送孝公昭归国,于是杀无诡,将立太子昭。但四公子之徒攻太子昭,太子昭无法立足,又出奔宋国。宋国出兵打败四公子之徒,立太子昭,是为齐孝公。孝公之后是昭公,昭公之后是懿公,懿公之后是惠公,六公子中有五公子相继为君,争夺不休,使齐国的局面持续混乱。

齐国称霸三十多年,若无内乱,在齐桓公去世之后,霸业维持一段时间是极有可能的。但是,由于内乱频频,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霸业也随之而去。历史进入了宋襄公争霸的新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