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霸业的发展及齐桓公的重要贡献

霸业的发展及齐桓公的重要贡献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霸业形成之后算起,直到齐桓公四十三年齐桓公去世,在这三十多年间,齐国的霸主地位十分牢固。在这一期间,齐桓公团结、率领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维护社会秩序为核心,为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华夏文明做出了重要的积极贡献。这次同盟于幽是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原诸侯归心于齐,标志着桓公霸业的进一步巩固。齐桓公为燕伐山戎,标志着齐桓公霸业的范围扩大到了燕国。

霸业的发展及齐桓公的重要贡献

从霸业形成之后算起,直到齐桓公四十三年齐桓公去世,在这三十多年间,齐国的霸主地位十分牢固。在这一期间,齐桓公团结、率领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维护社会秩序为核心,为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华夏文明做出了重要的积极贡献。这一期间的主要活动如下:

1.齐桓公十二年(前674)冬,伐戎。当时,戎侵扰不休。齐桓公十年,戎军大举侵扰鲁国,鲁国军队追至济西。《春秋·庄公二十年》载:“冬,齐人伐戎。”大概此处的戎距齐、鲁不远,故频频来犯,齐国伐戎也是为鲁国解除戎难。

2.齐桓公十九年(前667),与鲁、宋、陈、郑等国诸侯第二次同盟于幽。《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载:“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于是而后授之诸侯也。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这次同盟于幽是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原诸侯归心于齐,标志着桓公霸业的进一步巩固。

3.齐桓公二十年(前666),奉王命伐卫。早在九年前,即周惠王二年(前675),五大夫作乱,拥立王子颓,失败后出逃到卫国。卫惠公对周惠王收容公子黔牟不满,因而出兵伐周,立王子颓为王。周惠王被迫出亡。直到周惠王四年(前673),郑、虢联合出兵伐周,杀王子颓及五大夫,周惠王才复位。这场王室内乱史称子颓之乱。为了报复卫国支持子颓之乱,齐桓公十九年,周惠王赐命齐桓公伐卫。齐桓公二十年春,齐桓公伐卫。《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周惠王“赐齐侯命”表明周惠王已经认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4.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为救燕而伐山戎。山戎,又称北戎,是燕北的一个部落,当时力量比较强大,经常侵扰中原。齐桓公伐山戎,《左传》说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在齐桓公二十三年。当时,山戎伐燕,燕国向齐国告急。齐国为了救燕,决定伐山戎。在出兵之前,齐桓公与鲁庄公会于鲁济。《左传·庄公三十年》载:“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这次相会是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极有可能是相约共同出兵,但鲁国畏于路途险远,没有如约出兵。《说苑·权谋》载:“齐桓公将伐山戎、孤竹,使人请助于鲁。鲁君进群臣而谋,皆曰:‘师行数千里,入蛮夷之地,必不反矣。’于是鲁许助之而不行。”鲁国失约加重了齐国伐山戎的困难。当时确实危险重重。《韩非子·说林上》载:“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齐国不畏艰险,伐山戎,至孤竹,大获全胜而返。燕国对齐国十分感激。燕庄公亲自送齐桓公,一直送到齐国境内。齐桓公趁机要求燕庄公纳贡于周室。《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齐桓公为燕伐山戎,标志着齐桓公霸业的范围扩大到了燕国。

5.齐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平定鲁国庆父之乱。鲁庄公的夫人哀姜是齐桓公的妹妹,她与鲁公子庆父私通。鲁庄公去世后,公子斑即位。庆父杀公子斑,鲁闵公二年,又弑鲁闵公。哀姜欲立庆父为国君,鲁国因此连年混乱。齐桓公关心鲁国局势,于鲁闵公元年派仲孙湫到鲁国省难。仲孙湫回国后向齐桓公报告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齐桓公于是召回并处死哀姜,派高子率领驻扎在南阳的军队,至鲁国,平定鲁乱,立鲁僖公,并帮助鲁国修复了城墙。此事被鲁人传诵,“犹望高子”的成语即出于此。

6.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存邢。齐桓公二十五年,狄人攻伐邢国。当时管仲力劝齐桓公救邢。《左传·闵公元年》载管仲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国于是出兵救邢。齐桓公二十七年,狄人又攻邢,齐与宋、曹联合救邢,但当赶到邢地聂北时,邢国已经灭亡。齐国率领诸侯驱逐狄人,并于该年夏天在夷仪为邢国修筑新城,使邢国得以延续。

7.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存卫。卫国于两年前被狄人灭。齐桓公二十六年,狄人伐卫。卫懿公荒淫无道,引起了百姓的极度不满。卫懿公喜欢养鹤,以至于让鹤乘车。战前国人无斗志,说应该让卫懿公的爱鹤去迎敌。《左传·闵公二年》谓之“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卫与狄人交战,结果大败,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其遗民聚集于曹邑。齐国派公子无亏帅师戍守曹邑,并赠送家畜、车马等大量物资。齐桓公二十八年春,齐桓公又率领诸侯在楚丘为卫国修建新城。

8.齐桓公三十年(前656),伐楚。楚国是南方大国,本来是周成王所封,但长期以来一直以蛮夷自居,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据《史记·楚世家》载,周成王时“以子男之田”封熊绎于楚。周夷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楚国国君熊渠借机征伐周边小国,扩大地盘,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开始僭称王号,立其三子为王。到周厉王时,因为周厉王暴虐,熊渠畏惧周厉王伐楚,主动取消了王号。至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06),楚伐随,要求随国至周室,要求周王室提高楚国封爵,但王室不听。楚武王为之大怒,“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自立为武王。楚武王去世后,其子文王即位,继续开疆扩土,国力日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楚文王扩张之时正是齐桓公争霸之际,所以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楚文王去世后,楚成王即位,继续往北扩张。郑国处于南北之间,楚国北下,郑国首当其冲。从齐桓公二十七年到齐桓公二十九年,三年间楚国接连三次伐郑,郑国不堪战争之苦。郑文公曾想背齐亲楚,被大夫孔叔劝止。当时,楚国是来自南方的对齐桓公称霸威胁最大的军事力量,若不扼制住楚国北侵的势头,齐桓公在中原地区的霸业势必会动摇。(www.daowen.com)

在这一背景下,齐国积极谋划伐楚大计。齐桓公二十七年,楚国伐郑,齐与鲁、宋、郑、曹、邾等国会于宋地柽。《左传·僖公元年》云:“谋救郑也。”齐桓公二十八年,为卫国城楚丘。僖公二年九月,齐桓公与宋、江、黄的国君盟于贯。《左传》说:“服江、黄也。”江、黄本来亲附楚国,齐国与江、黄盟显然是为了对付楚国。齐桓公二十九年秋,齐桓公又与宋、江、黄的国君盟于齐地阳谷,《左传》云“谋伐楚也”,进一步谋划伐楚大计。

齐桓公三十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侵蔡,蔡国很快溃败,然后挥师伐楚。《左传·僖公四年》生动记述了齐楚之间的阵前对话。楚成王派人质问为何伐楚,管仲代表齐桓公回答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而楚使者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周昭王巡狩南方,乘坐的船只被人做了手脚,用木胶粘合,船行水中而解体,周昭王溺死。管仲以楚国不向周室纳贡、当年周昭王南巡而溺死为由问罪于楚,楚使者则表示愿意向周王室纳贡,但不承认对周昭王溺死有责任,态度比较轻慢。于是,军队继续前进,到达楚地陉。

该年夏,楚成王使屈完前来讲和,齐桓公将军队后退,驻扎在召陵。《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让诸侯之师列阵,然后与屈完乘车观看,提出“与不榖同好”的要求,屈完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最终,楚国迫于强大的军事压力,只好屈服,承认齐桓公的盟主地位。

齐桓公伐楚标志着齐国扼制住了楚国北侵的势头,尽管楚国还时常侵扰小国,但也畏惧齐国,不敢深入中原,齐国的霸主地位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9.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一匡周室;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平定王室戎难。太子郑生母早死,其继母生王子带。周惠王喜欢小儿子王子带,便想废掉太子郑,改立王子带为太子。这种做法不符合当时的宗法秩序,废长立幼往往引发继承之争,从而造成统治混乱。因此,齐桓公不赞成周惠王的做法,为了巩固太子郑的地位、安定周王室,齐桓公三十一年,与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君主与太子郑盟于首止。《左传·僖公五年》:“谋宁周也。”周惠王对此做法极为不满,便在背后挑唆郑国背齐亲楚。《左传·僖公五年》载:“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周惠王对齐国的不满情绪。

齐桓公支持太子郑,虽然违背王命,但符合当时的宗法秩序,再加上具有牢固的盟主地位,因而能够得到诸侯的响应。尽管周惠王对齐桓公不满,却又无可奈何。齐桓公三十三年冬,周惠王去世,太子郑担心王子带争位,秘而不宣,而向齐国告难。齐桓公三十四年春,与诸侯盟于洮。《左传·僖公八年》载:“八年春,盟于洮,谋王室也。郑伯乞盟,请服也。襄王定位而后发丧。”齐桓公率领诸侯,使太子郑顺利即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即位之后,王子带尚存争位之心。齐桓公三十七年,王子带与戎勾结,联合攻打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秦、晋伐戎救周,但诸戎势力强盛,不仅未能解除戎患,反而致使戎兵攻打晋国。齐桓公三十九年冬,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使隰朋平戎于晋。管仲平定了周王室的诸戎之乱,稳定了周襄王的统治。而且,为了使周王室不受戎狄侵扰,齐桓公与诸侯会于咸,组织各国诸侯出兵戍守周王室。所谓的齐桓公“一匡天下”,当指帮助周襄王顺利即位并稳定了周襄王的统治。

10.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平定晋乱。该年,晋献公卒。晋献公在世时,宠爱骊姬。太子申生是齐桓公之女齐姜的儿子,但齐姜早死,晋献公欲废太子申生,而立骊姬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骊姬一方面假装不同意,一方面设计陷害申生,逼迫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出亡他国。晋献公死前,嘱托荀息,立奚齐为国君。晋献公去世后,人们对骊姬不满,大夫里克杀奚齐,荀息又立骊姬妹妹之子悼子(《左传》作“卓子”),里克又杀悼子,晋国大乱。此时,秦穆公送公子夷吾归晋,齐国也因晋国内乱,率领诸侯至晋地高梁,并派隰朋率兵与秦国一起送公子夷吾入晋,以立夷吾国君。《左传·僖公九年》载:“齐隰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次年四月,隰朋与周公忌父、王子党共同确立了晋惠公的国君之位,稳定了晋国的政治局势。《左传·僖公十年》载:“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史籍中未有晋国参加齐桓公盟会的记载。但据史籍记载可知,齐桓公三十五年,晋献公参加葵丘之会,但因病迟到,未至而返。齐国派隰朋护送公子夷吾返晋,并与周王室一起确立新君,这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已经扩大到晋国。

11.齐桓公四十年(前646),迁杞。齐桓公三十九年,由于杞国受到淮夷的威胁,该年夏,齐桓公与诸侯会于咸,谋划救杞,同时组织诸侯戍守周王室。《左传·僖公十三年》载:“夏,会于咸,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齐桓公四十年,齐国与诸侯在缘陵建造新城,将杞国迁至缘陵。《左传·僖公十四年》载:“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齐国于齐桓公二十七年存邢、二十八年存卫、四十年迁杞,使本来已经被戎夷灭亡的三个国家得以延续并获得一时安定,正如《左传·闵公二年》所云:“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齐桓公也因此被人赞颂。《谷梁传·僖公十七年》云:“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得更为详细:“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召陵为楚地,在今河南郾城东南;离枝即令支,令支、孤竹为古国名,在今河北迁安、迁西和滦县北部一带;大夏,即今山西晋阳;卑耳山在山西平陆县西北。我们由此可见齐桓公称霸的大致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