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管子·大匡》载,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后,一开始对管仲“霸诸侯”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并不是言听计从,而是急于对外用兵,试图通过武力实现“霸天下”的政治目的。因此,文献记载说,齐桓公即位之初,就提出“小修兵革”,管仲不同意,坚持“先与百姓而藏其兵。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齐桓公虽然当即同意,但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主张,仍然我行我素,齐桓公二年伐宋,三年伐鲁,四年又伐鲁,在接连碰壁之后,才不得不改弦易辙,开始听从管仲的意见,“修于政,不修于兵革”。从此以后,齐国才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管子·小匡》载:“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兵出。”即用三年的时间治理内政,实现了社会安定,第四年完成了军队建设,第五年开始对外争霸。
管仲辅佐齐桓公,从齐桓公五年(前681)开始争霸,用了三年时间,至齐桓公八年(前678),基本成就霸业。霸业形成的基本过程如下:
1.齐桓公争霸。齐桓公从齐桓公五年(前681)北杏之会平定宋乱开始争霸。齐桓公四年秋,宋国发生内乱,南宫万弑宋闵公。南宫万,宋国大夫。齐桓公二年(前684),齐国、宋国伐鲁时,南宫万曾中箭被俘。齐桓公三年(前683),南宫万与宋闵公一同打猎,与宋闵公争夺猎物,宋闵公为之发怒,以被俘一事羞辱南宫万,南宫万由此怨恨宋闵公。于是,南宫万弑宋闵公,并杀大夫仇牧、太宰华督,改立公子游为国君。众公子逃亡至萧邑,宋闵公之弟公子御说逃亡至亳邑。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包围亳邑。萧邑大夫萧叔大心与诸公子讨伐叛乱,杀南宫牛、公子游,立公子御说为宋桓公,南宫万出逃陈国。宋国由此而大乱。宋国之乱为齐桓公提供了对外争霸的机会。齐桓公五年,以平定宋乱为名,齐桓公首次与诸侯盟于北杏,宋、陈、蔡、邾四国参加盟会,然后伐宋。大军至宋郊而还,使宋国内乱得以平息,稳定了宋国局势,巩固了宋桓公的君主之位。
2.灭遂收鲁。北杏之会是齐桓公盟会诸侯的开始,与会的诸侯除宋国为当事国,仅有陈、蔡、邾三国,而鲁、遂等国并未响应与会。可见当时齐桓公的号召力还比较弱,距取得盟主地位还有相当距离。为了取得霸主地位,齐国区别鲁、遂两国的不国情况,恩威并用。因为鲁国是大国,所以齐国采取了武力威逼与利益笼络并重的手段。齐桓公五年冬,伐鲁,鲁师将败,鲁国向齐提出献遂邑以讲和的请求,齐国同意,齐桓公与鲁庄公盟于齐地柯。遂国是小国,不听号令。所以齐国采取了直接征服的方式,于齐桓公五年六月灭遂。
齐鲁柯之盟对赢得诸侯更广泛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来,鲁庄公在与会前心中充满了忧虑,在齐国军事重压之下,心灰意冷。《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载:“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鲁庄公竟然感到生不如死,可见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齐国并没有继续用武力威逼鲁国,而是采取了恩惠笼络的手段。在柯之会上,鲁国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要求归还鲁国侵地汶阳之田。管仲让齐桓公同意曹沫的要求,并与他订立盟约。按照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在被要挟情况下签订的盟约可以不遵守。事后,齐桓公也想悔约,并想杀曹沫,但被管仲劝止。《史记·齐太公世家》载:“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管仲采取的笼络手段不仅赢得了鲁国的拥戴,对取得诸侯的拥护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史记·齐太公世家》云:“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公羊传·庄公十三年》云:“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www.daowen.com)
3.齐桓公六年(前680),周王室对齐国主持盟会的行为表示认可。因宋国背叛北杏之盟,该年春,齐国与陈、曹联合伐宋。这次军事行动取得了周王室的认可和支持,周王室派单伯帅师一同伐宋。该年冬,单伯与齐桓公、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会于鄄。鄄之会对齐桓公争霸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使宋国叛后重归,而且增加了卫、郑二国,更重要的是周王室使单伯与会,表明周王室已认同齐桓公称霸。尽管周王室已经衰微,但名义上还是天下宗主,取得周王室的认同,就在舆论上为齐桓公称霸铺平了道路。
4.齐桓公七年(前679),齐桓公与宋、陈、卫、郑盟于鄄,标志着齐桓公霸业初成。鄄,《史记》作甄。《左传》与《史记》都认为鄄之会标志着齐桓公霸业的开始。《春秋·庄公十五年》载:“十有五年春,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左传》:“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但是,此时尚属于霸业初成,各盟国对盟约并不十分在意,盟国之间甚至会出现私自征伐之事,如该年秋天,齐、邾为宋国伐郳,而郑国乘机侵宋。《左传·庄公十五年》:“秋,诸侯为宋伐郳,郑人间之而侵宋。”显然,郑国对鄄之盟并不专一,反映了齐桓公之霸业还刚刚开始,其权威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还没有真正成为号令诸侯的盟主。
5.齐桓公八年(前678),齐桓公与诸侯“同盟于幽”,标志着霸业基本形成。齐桓公七年,郑国背盟侵宋,齐国、宋国、卫国联合伐郑,郑服。齐桓公八年冬天,齐桓公、鲁庄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及许、滑、滕等国君主同盟于宋地幽。《春秋·庄公十六年》载:“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邾子克卒。”邾子卒,因丧未与会,盟国中应该包含邾。这次参加盟会的诸侯比以往每一次都多,这说明齐桓公的霸业在扩大,除了秦、晋、楚、燕,主要的诸侯国基本上都纳入了齐桓公的霸业范围。另外,参加盟会的诸侯空前团结。《公羊传·庄公十六年》解释“同盟”云:“同盟者何?同欲也。”同欲也就是同心,这表明齐桓公的霸业开始由松散走向牢固。因此我们说,齐桓公与诸侯“同盟于幽”标志着齐国霸业的形成。
总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改革内政,实现富国强兵,然后对外争霸,以平定宋乱为契机,争取周王室支持,以武力征服的同时,以恩惠笼络诸侯。从齐桓公五年开始,经过北杏之会、柯之会、鄄之会,到齐桓公八年,与诸侯“同盟于幽”,历时三年,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