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只是管仲的祖籍,到管仲时,其管氏一支早已迁到齐国。据史载,在齐国与管仲基本同时的有管至父一人。据《左传》等书的记载,管至父曾与连称一起戍守葵丘,本来与齐襄公约定瓜熟之时而往,下年瓜熟之时而代(这就是瓜熟而代这一成语的由来),但是齐襄公食言,到了下年瓜熟之时,并没有另外派人来替代,管至父、连称为此心生怨恨。于是,管至父与连称一起联合公孙无知弑杀了齐襄公。《左传·庄公八年》杜预注:“连称、管至父皆齐大夫。”[22]或说管至父是管仲族人。但从史籍记载来看,并没有关于管至父与管仲有家族联系的记载。这可能是由于管仲祖上早已迁徙到齐国,管氏家族在齐国已经多有分支。从这一意义上说,管仲更有可能早已是齐人了。[23]
至于管氏迁齐,或认为管氏先迁至楚,到管仲的父亲从楚国颍上迁至齐国,管仲的父亲就是管庄,管庄就是卞庄子。
关于卞庄子的记载见于《论语》《战国策》《史记》《韩诗外传》《新序》等文献。《战国策·秦策二》作“管庄子”,《史记·张仪列传》作“馆庄子”,《史记索隐》云“馆庄子,谓逆旅舍其人字庄子者,或作‘卞庄子’也”。或认为“卞”是“管”草书之误。而《史记正义》引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管严为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管严即管庄,也就是那位名气很大的刺虎勇士管庄子。有人认为,这位管庄子本是楚人,居于楚地颍上,为庶支,家境不够宽裕,便自楚迁齐。而管至父是管仲之兄。因认为从管仲之名来看,他是次子,其兄可能是管至父,管至父是嫡长子,所以由他继任为大夫。[24]此说无任何依据,完全是猜度之言,不足信。《论语·宪问》中有“卞庄子之勇”,杨伯峻注:“庄子,鲁国的勇士。《荀子·大略篇》和《韩诗外传》卷十都载有他的勇敢故事。”[25]而《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卞庄子显然是鲁人,而不是楚地颍上人,并且从《荀子》“不敢过卞”的记载来看,“卞”是地名。另外,管仲的父亲名叫管山,谥庄仲,《史记索隐》引《系本》云:“庄仲山产敬仲夷吾。”因此,我们说管仲的父亲管庄仲与管庄子或卞庄子无任何关系。
或依据《史记正义》说管仲的父亲叫管严,这是错误的。《史记正义》:“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其所引的“韦昭云”应是引用《国语》注,而《国语·齐语》韦昭注云:“管夷吾,齐卿,姬姓之后,管严仲之子敬仲也。”显然,《史记正义》所引在“管严”之后漏一“仲”字,于是“管严仲”变成了“管严”,以至于今人多以讹传讹,称管仲之父名管严。据《史记索隐》“庄仲山产敬仲夷吾”一句,管仲的父亲名叫管山,谥庄仲,“严”与“庄”意义相近,因避后汉明帝刘庄讳,称严仲。[26]
在古代文献中,关于管仲后代的记载极为粗略。《史记·管晏列传》载:“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索隐》:“《系本》云:‘庄仲山产敬仲夷吾,夷吾产武子鸣,鸣产桓子启方,启方产成子孺,孺产庄子庐,庐产悼子其夷,其夷产襄子武,武产景子耐涉,耐涉产微,凡十代。’《系谱》同。”这里应指出,《史记·管晏列传》所云“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不是指管仲的子孙,按上下文意,应指鲍叔的子孙,《史记索隐》误以为指管仲后世。[27]《系本》所列管仲后人除最后一代管微,均有谥号。由此可知,管氏后人在齐国仍然不失为贵族,但事功不显,因而名不见经传,事迹不传。管氏一族之所以保持了贵族身份,其根本原因大概就是享受到了先祖管仲巨大历史贡献的庇佑。
管仲的后代生活在齐国,世代为大夫,此说曾经受到质疑。《左传·僖公十二年》载,管仲平戎于周,周襄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受下卿之礼而还,“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杜预注:“管仲之后,于齐没不复见,传也举其无验。”这是说管仲去世之后,直到齐国灭亡,在对齐国的记载中,不见管仲后人的记载,因此说《左传》所记述的君子当时关于“管氏之世祀也,宜哉”的评说是无验之辞。《正义》云:“《成十一年》传有齐管于奚,《谱》以为杂人,则非管仲之子孙也。《哀十六年》传称‘楚白公杀齐管修’,杜云:‘管修,楚贤大夫,故齐管仲之后。’是管仲之后,于齐没不复见也。”[28]所谓的“世祀”就是有世袭封邑,是否世祀与是否显名于世二者并不相同,传中无载只能说明事迹不显于世,并不能说明无“世祀”。因此,不能以传中无载便否定“世祀”。
管仲后人世代生活于齐国并受到优厚的待遇,是齐国显族。我们从《晏子春秋》中可略见其梗概。《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十二章载:“公曰:‘昔吾先君桓公,以管子为有力,邑狐与谷,以共宗庙之鲜。’”《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章载:“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该篇第二十八章载:“昔吾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晏子春秋·外篇第七》第二十四章载:“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以为其子孙赏邑。’”从上述记载可见,在管仲生前,齐桓公就曾封之“书社五百”“赏之以三归”“邑狐与谷”等,并且管仲后人一直享用这些赏赐与封地,正所谓“以为其子孙赏邑”“泽及子孙”。
管仲封于谷之事载于经传。《春秋·庄公三十二年》载:“三十有二年春,城小谷。”《左传》:“春,城小谷,为管仲也。”可见,当时为管仲在谷建设城邑是一件兴师动众的大事情。而《左传·昭公十一年》记申无宇云:“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鲁昭公十一年为公元前531年,距管仲去世已有一百多年。管仲生前有封地,其后世也的确长期受管仲荫庇,为齐国贵族,这应当是可靠的事实。管仲之后在齐国并不显于世,不像鲍叔后人那样“常为名大夫”,但仍在贵族之列,这应当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www.daowen.com)
管仲之后,秦汉以前,在齐国,管氏有姓名、事迹可考者只有管于奚、管修、管燕等数人。
管于奚,生年不详,约卒于齐顷公末年。其事仅见于《左传·成公十一年》。《左传·成公十一年》载鲁国“声伯之母不聘,穆姜曰:‘吾不以妾为姒。’生声伯而出之,嫁于齐管于奚,生二子而寡,以归声伯”。鲁国大夫声伯的母亲没有举行媒聘之礼就和鲁宣公的弟弟叔肸同居,生了声伯后就被抛弃了;后来又嫁给了齐国的管于奚,生了一儿一女。之后,管于奚去世,声伯之母守寡,带着一子一女又回到了鲁国。声伯让管于奚的儿子做了鲁国的大夫,将管于奚的女儿嫁给了施孝叔,后又从施孝叔手中抢走,将她嫁给了晋国的大夫。
从记载来看,此管于奚似乎不是齐国显族。或认为管于奚不是管仲之后,孔颖达《正义》亦云:“《成十一年》传有齐管于奚,《谱》以为杂人,则非管仲之子孙也。”此《谱》指杜预的《世族谱》,说管于奚不是管仲后人当有一定的依据。但也有人认为管于奚是管仲后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成十一年有管于奚,《读本》以为管仲之后。”[29]《读本》即清人所编《钦定春秋左传读本》。管于奚是否是管仲后人已无从考证。
管修,生卒年不详,其事见于《左传》。《左传·哀公十六年》载,楚惠王十年(前479),白公胜作乱,杀“齐管修”。管修身为齐国人,自齐奔楚,故称为“齐管修”。《正义》引杜预曰:“管修,楚贤大夫,故齐管仲之后。”据《元和姓纂》,管修是管仲的第七代孙。《元和姓纂》卷五:“阴,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之后。管夷吾七代孙修,适楚,为阴大夫,因氏焉。”[30]《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之“楚邑”亦云:“阴氏,姬姓,管夷吾七代孙修,适楚,为阴大夫,因以为氏。”[31]
管修在楚的时间当不会太长。据《左传》记载,哀公五年(前490),齐景公去世。他病重时,让高张、国夏立公子荼为国君。哀公六年,高张、国夏按齐景公死前嘱托,立公子荼,而陈乞、鲍牧逐高张、国夏,然后陈乞又杀公子荼,改立公子阳生,开始专权于齐。哀公十四年,陈恒弑齐简公,陈氏代齐的局面基本形成。从哀公六年到哀公十四年,齐国政局急剧动荡,在短短数年间,陈氏就诛除异己,掌控了齐国政权。在这期间,齐国贵族纷纷出奔他国,管修应在这一期间奔楚。照此推算,管修在楚的时间当不超过十年。
管燕,生卒年不详,其事见于《战国策》等。《战国策·齐策四》载:“管燕得罪齐王,谓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左右嘿然莫对。管燕连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且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轻与士,而责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难用也。’”《新序·杂事》载“燕相得罪于君,将出亡”,门下诸大夫无一相从者,燕相问其故,大夫所对与田需所说语意略同,故有人怀疑管燕或为燕相,其实未必然。《战国策》所记管燕之事在《齐策》之中,田需当为齐国田氏后裔,况且古人所言语意略同的甚多,不一定皆出于一人之口。因此,管燕当为齐人,并极有可能是管仲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