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管子起源:姬氏还是管叔鲜?管氏家族研究揭秘!

管子起源:姬氏还是管叔鲜?管氏家族研究揭秘!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时期姓、氏有别,男子一般称氏而不称姓,故称管仲。周天子为姬姓,称管仲为“舅氏”,从而认为管仲不可能是姬姓。关于姬姓管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一是起源于管叔鲜。周武王灭殷建周后,分封诸侯,将叔鲜分封到管,建立管国,并以管为氏,称管叔鲜。因此,这一支管氏的来龙去脉扑朔迷离。这一点很重要,说明管氏有14支出于该宗,也就是说这14支都以管叔鲜为始祖。有人据此极力否定管氏起源于管叔鲜之说。

管子起源:姬氏还是管叔鲜?管氏家族研究揭秘!

管仲,姬姓,管氏。《国语·齐语》韦昭注云:“管夷吾,齐卿,姬姓之后,管严仲之子敬仲也。”先秦时期姓、氏有别,男子一般称氏而不称姓,故称管仲。

过去有人据《左传》的记载曾对管仲为姬姓提出质疑。《左传·僖公十二年》载:“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周天子为姬姓,称管仲为“舅氏”,从而认为管仲不可能是姬姓。这实际上是对《左传》的误读。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说:“据《齐语》述管仲之言曰‘昔我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则管仲为周同姓,而此周王称之为舅氏者,盖以齐为异姓诸侯,其臣虽为同姓,亦只谓之舅氏。说本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四。”[1]此说甚为明了,所以现在基本无人说管仲不是姬姓。

关于姬姓管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分别是:

一是起源于管叔鲜。叔鲜是周文王第三子、周武王之弟。周武王灭殷建周后,分封诸侯,将叔鲜分封到管,建立管国,并以管为氏,称管叔鲜。管叔鲜与蔡叔度一起管理殷商遗民。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即位。当时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史记·管蔡世家》云管叔鲜、蔡叔度“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于是便与殷纣王之子武庚联合发动了叛乱。周公旦平定叛乱,杀武庚、管叔鲜,流放蔡叔度。《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之“周同姓国”载:“管氏,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之国,其地今郑州管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焉。”[2]管叔鲜的后人以管为氏,而管叔鲜显然是姬姓管氏之始。

一是起源于周穆王。周穆王将其庶子分封到管,其后裔子孙便以封邑为氏。

一是起源于鲁大夫。《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之“鲁邑”载:“管氏,鲁大夫食采于管,因氏焉。”[3]此“鲁大夫”为何人不详。但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鲁国自伯禽开始,就一直实行尊尊亲亲的政策,《说苑》《吕氏春秋·长见》《淮南子·齐俗》等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周公问太公治理齐国之道,太公说尊贤尚功。太公问周公治理鲁国之道,周公说尊尊亲亲。于是,太公说鲁国因为尊尊亲亲而国势将日益削弱,而周公说齐国由于尊贤尚功而将被异姓篡夺君位。由此判断,在鲁国奉行尊尊亲亲的用人政策下,此鲁大夫当出于鲁国公室,当也为姬姓。

起源于管叔鲜的管氏是以管叔鲜的封国为氏,即《通志·氏族略》所说的“以国为氏”。起源于周穆王庶子与起源于鲁大夫的管氏是以封邑为氏,即《通志·氏族略》所说的“以邑为氏”。无论是以国为氏还是以邑为氏,都是以地名为氏。管叔鲜的封国“管”与周穆王庶子的封邑“管”应当是同一个地方,当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而鲁大夫的封邑“管”应在鲁国,即今山东省曲阜市附近。

后来的管姓一般都将管仲视为先祖。而如前所述,姬姓管氏起源有三个源头,而管仲又属于哪一个呢?

首先,起源于“鲁大夫”的管氏与管仲应当无涉。《通志·氏族略》对起源于鲁大夫的管氏语焉不详,仅“鲁大夫食采于管,因氏焉”一句,至于该“鲁大夫”何名、受封于何时、该“管”地在何处、后裔子孙状况如何等,一概阙如。并且,出于“鲁大夫”这一支的管氏仅见于《通志·氏族略》,特别是在古代典籍中,并未见鲁国有管氏人物的记载。因此,这一支管氏的来龙去脉扑朔迷离。另外,齐国与鲁国相邻,交往甚多,从管仲的生平经历来看,即使确如《通志·氏族略》所载,当时鲁国真的有姬姓管氏一支,管仲也绝对不是出于鲁国的管氏。(www.daowen.com)

一般都认为管仲出于管叔鲜一支。唐代颜师古注汉代史游《急就篇》“管财智”云:“管氏之先出自周文王,以国命氏也。齐有管至父、管夷吾、管于奚、管修,因为著姓。财智言富于财而又多智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云:“管,文王子叔鲜封于管,因氏焉。管夷吾字敬仲,仕齐。”[4]显然,唐人颜师古、林宝都认为管仲是管叔鲜之后。《广韵》也认为管仲是管叔鲜之后,上声二十四缓:“管,又姓,周文王子管叔之后。”现存管氏宗谱、族谱也一般将管叔鲜奉为始祖,如王京龙教授介绍他所见过的青溪崇本堂本《管氏宗谱》时说,“叙述管氏族系,上起管氏始祖管叔鲜,逐世嫡传”。该谱即以管叔鲜为始祖,而管仲是其管氏十二世祖。该谱编纂时间较早,在管氏谱系中比较重要,谱中载有唐代以来的历代序言18篇,最早的出自唐代张宣之手。据介绍,最初是在唐代贞元丁丑年间也就是公元797年,由管宝光之孙管丹组织“重修”而成的。既然是“重修”,应该另有祖谱可本。管宝光“举进士封兖州护国侯”,其孙管丹出身于官宦之家,重修宗谱当多有所本。另外,该谱对管氏各支影响较大,在该谱“目录”中,“与‘崇本堂识’并列在一起的还有‘聚顺堂’、‘敦厚堂’、‘敦睦堂’、‘仁让堂’等14家堂号”[5]。这一点很重要,说明管氏有14支出于该宗,也就是说这14支都以管叔鲜为始祖。

《史记·管蔡世家》云:“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或将“无后”理解为没有后人,即管叔鲜因为发动叛乱被杀,没有后代。既然没有后代,那么就不会有起源于管叔鲜的管氏后人。有人据此极力否定管氏起源于管叔鲜之说。有的管氏后人也为此而困惑,因此而有过嗣之说,光绪二十二年《齐川管氏重修宗谱序》云:“管氏之先为文王第三子叔鲜,受封于管,后因以国为姓。至成王十一年乙未,命叔元子兑为纶邑大夫,岁时奉祀,因徙纶别管城。”[6]周成王让叔元的儿子“兑”奉祀管叔鲜,其后世自然为管氏。

其实,《史记·管蔡世家》说管叔鲜“无后”,当指管叔鲜后人未能像蔡叔度后人那样得以复封,并非指无后人传世。当时,奉行亲亲政策,管叔鲜是周成王的叔父、周公旦的亲哥哥,他的后人不可能被斩草除根。

或说出于周穆王庶子一支。《左传·僖公十一年》正义引《世族谱》:“管氏出自周穆王。”《通志·氏族略》:“又齐有管夷吾,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显于齐。夷吾裔孙修,仕楚。齐又有管至父,汉有燕令管少卿,未知其自齐往与?此皆以邑为氏者。”[7]清秦嘉谟《世本辑补》卷七《氏姓篇》:“管氏,出自周穆王,管严仲之子敬仲夷吾相齐,世任齐国。”秦嘉谟案:“《姓纂》诸书皆以管仲为管蔡之后,皆误。当以《世族谱》言为定。”现今也有学者认为管仲出于周穆王,如刘明芝在《管子家世浅说》中力主此说,认为“杜预编写《世族谱》时运用了很多当时还能看到而后世已经佚失的先秦族谱资料。杜预没有将管仲的先世定为与管仲有字面联系的管叔鲜而是说‘管氏出自周穆王’,应该是以这些古老的族谱资料为依据的。《世族谱》对管仲族源的说明建立在丰富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两相比较,它显然比后出的‘管叔之后说’更为可信”[8]。张殿兵也力主始于周穆王,认为“管仲源自周穆王之后”,“而非管叔鲜之后裔”。[9]有的管氏后人也接受管仲出于周穆王之说,据“中华管氏宗亲网”介绍,浙江龙泉管月福作《龙泉管氏》云:“龙泉管姓,系穆王之后,夷吾支系。”

由上述可见,管仲是出于管叔鲜还是出于周穆王,历来说法不一。就现今所见的历史记载来看,说管仲出于管叔鲜或许更切合实际情况,理由如下:

其一,管叔鲜分封于管,建立管国,多见于典籍记载,其事凿凿。姬姓管氏最早的始祖是管叔鲜,这一点从来无人怀疑。而周穆王庶子封管一事不仅鲜见于史籍记载,而且该庶子何名、封于何时、生平事迹如何等并无丁点儿蛛丝马迹。还有,周穆王多神话故事,其事真真假假,有许多类似于史料的记载真假难辨,甚至不可视为史实。两相比较,说管氏起源于管叔鲜颇具真凭实据之感,而说起源于周穆王庶子总让人感到有些虚幻,语焉不详,不牢靠。

其二,说管氏起源于周穆王庶子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史记》所载管叔“无后”的影响。有人将“无后”理解为没有后代子孙,既然没有后代子孙,管仲就不可能是管叔之后。既然不是管叔之后,那自然只能是周穆王的后人。这实际上是由于对“无后”的误解而导致的一种错误认识,特别是当今学者,凡持管仲出于周穆王这一观点的,从其论据来看,往往是由于对“无后”一词的误读。战化军在《管仲评传》中云:“此处‘无后’,当指管叔鲜后人未能像蔡叔度后人那样得以复封,并非指无后人传世。”[10]此说甚确。《史记·管蔡世家》载:“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武王发,其后为周,有本纪言。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周公旦,其后为鲁,有世家言。蔡叔度,其后为蔡,有世家言。曹叔振铎,有后为曹,有世家言。成叔武,其后世无所见。霍叔处,其后晋献公时灭霍。康叔封,其后为卫,有世家言。冉季载,其后世无所见。”我们对这段记载稍加揣摩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后”并不是指后代子孙,而是指后代子孙的封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管叔鲜是姬姓管氏之始,管叔鲜被杀之后,失去了封国,其后代子孙逐步流落他方。管仲就是管叔鲜后裔流落到齐国的一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