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审计准则的特性:权威性、规范性、可接受性

审计准则的特性:权威性、规范性、可接受性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审计准则的基本含义出发,在明确审计准则与有关概念关系的基础上,审计准则的特性可以概括为权威性、规范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但是,审计准则只具有相对稳定性。

审计准则的特性:权威性、规范性、可接受性

审计准则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用来指导审计实践的作业规范。研究审计准则的特性,更有利于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审计准则的内涵,把握其外延。

要了解审计准则的真正特性,首先应了解审计准则与审计假设、审计标准(依据)、审计法规及会计准则的关系。①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的基石,又是审计工作的前提;而审计准则是对审计假设的说明和支持,它既以审计假设为前提,又具体体现了审计假设的内容。②审计标准是用以衡量、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及经济资料的可靠性和公允性的尺度,它具有层次性、强制性;而审计准则是对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提出的指南,具有权威性,一般不具有强制性。③审计法规虽然也属于审计规范体系,但审计法规属于高层次的规范,而审计准则是具体的规范。④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虽然都是一种指导业务工作的规范,但它们具体指导的对象不同,前者是指导审计人员的规范,后者是指导会计人员的规范,也即是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规范。同时,会计准则属于审计标准的范畴,它是审计人员用来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是非优劣的重要依据。

从审计准则的基本含义出发,在明确审计准则与有关概念关系的基础上,审计准则的特性可以概括为权威性、规范性、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

1.审计准则的权威性

这主要是指审计准则对审计人员的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审计人员必须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审计工作,如有违反,就有可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审计准则的权威性,一是来源于审计准则的科学性,它不仅来源于审计实践,而且是整个审计职业界公认的惯例;二是来源于审计职业界权威机构或政府机构对它的审定、完善、颁布和监督实施。

2.审计准则的规范性

这首先表现为审计准则本身就属于审计规范的范畴,它是审计规范体系中的具体规范;其次是审计准则本身必须具有统一性、条理性及准确性,否则就不可能作为审计工作的指南。统一性要求审计准则的内容前后一致、相互协调;条理性要求审计准则结构严谨、条目清晰、层次分明;准确性要求审计准则用词恰当、表达确切、易于理解、方便使用。(www.daowen.com)

3.审计准则的可接受性

这主要是指审计准则应当被审计人员、审计客体和广大社会公众所乐于接受,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审计工作规范。对审计主体而言,审计准则集审计工作实施规则、审计操作程序和惯例于一体,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技术性指南,如不能被审计人员所接受,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制定审计准则的意义。就审计客体和广大社会公众而言,审计准则有助于他们了解审计人员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果审计准则不能被他们所接受,既说明审计准则没有客观地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也说明他们对审计工作不能理解,最终会导致审计准则不可能成为审计人员自我保护的工具。

4.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这主要表现在审计准则可以直接用来指导审计实践。在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之间,审计准则起了沟通的桥梁作用。也就是说,审计理论只有通过审计准则才能指导审计实践,审计实践只有先归纳总结为审计准则才能上升为审计理论。要想使审计准则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使审计准则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如一般准则和实施、报告准则等),并要明确每个层次的准则所要服务的目标,也即每个层次的准则要与具体的审计工作相联系;其次是审计准则的内容务必明确、可行,便于审计人员理解和遵照执行。

5.审计准则的相对稳定性

这是指审计准则一旦确定和发布,就不能轻易改动,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制定审计准则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工作,同时,审计准则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变动频繁不利于审计人员接受和贯彻执行,也不利于被社会公众理解。但是,审计准则只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审计事项、审计方法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审计工作规范的准则,也势必要作相应的调整,删除过时的、不适宜的内容,增加新的、适应需要的精神。也就是说,审计准则应当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