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聚落的频繁拆建造成的民生资源的损失呼唤尊重传统物质文化

传统聚落的频繁拆建造成的民生资源的损失呼唤尊重传统物质文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度一旦建立就应当保持其稳定性、权威性,其修改应当是局部性的、渐进的。由于乡土文化缺乏足够的自尊自信,导致农村也在复制城市的生活方式,有的农村也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理性生产、理性消费。生态马克思主义具有团体本位倾向,侧重强调通过人民管理国家遏制资本泛滥、遏制物质主义对生态的威胁。传统文化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聚落的频繁拆建造成的民生资源的损失呼唤尊重传统物质文化

传统文化的形成利用了自然的资源,融入了人类的知识与劳动,是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中,传统聚落(又称传统人居环境,包括古城、古镇、传统村落、城市传统街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以珍惜。随意拆除传统聚落将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建立在不断否定老城区之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保护传统物质文化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文化多样一体法哲学主张尊重传统文化(包括原始文化),主张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上建设现代文化,而不是在传统文化的废墟上建设现代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已经创造的财富得到传承,避免频繁拆建造成财产损失、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保护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有利于促进财富积累。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因现代文化的发展而失去存在合理性。

对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规律、连续性规律缺乏认识既是造成传统聚落频繁拆建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治理模式频繁更迭的原因。人居环境的频繁拆建和治理模式的频繁更迭是造成资源消耗、环境破坏、财富积累过程的停滞甚至是中断的重要原因。

要促进财富的积累,就必须完善人居环境的顶层设计。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是谨慎的,应当经过科学论证、民主决策。人居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应当保持其完整性、恒定性,其改造应当是逐步的、渐进的,应当给全社会一个适应过程。

同理,要促进制度的完善,也必须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制度的建立应当是深思熟虑的,制度建设要经过充分讨论,经过民主科学公正的法律程序的把关。制度一旦建立就应当保持其稳定性、权威性,其修改应当是局部性的、渐进的。

(二)现代生活方式产生的大量垃圾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尊重传统生活方式

现代主义的膨胀导致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推崇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厌弃,造成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歧视。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膨胀导致了垃圾的大量产生。(www.daowen.com)

第一,城市出现了垃圾围城现象。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垃圾主要是建筑垃圾,周边农村愿意出钱购买,将其转化为建筑物地基填充物或直接作为建筑材料。随着城市的发展,垃圾品种不断增多,总量不断增大。有的城市产生的垃圾超过了处理能力,越来越多的垃圾被抛弃到乡村环境中,垃圾围城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城市垃圾吞噬村庄的现象。

第二,农村出现了垃圾围村现象。由于乡土文化缺乏足够的自尊自信,导致农村也在复制城市的生活方式,有的农村也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城市尚且存在垃圾转运系统,而农村产生的大量垃圾大多只能与人居环境相伴存在。

循环经济链条濒临断裂的情况说明了如下观点:其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蚕食造成传统文化不断萎缩,降低了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废弃物的再利用能力。其二,现代文化产生的废弃物不仅超出了自身的处理能力,而且会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实现功能上的互补,有利于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现代文化无序扩张,将会摧毁传统文化,不仅会使现代文化的存在环境恶化,而且会使整体的文化环境趋于恶化。

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理性生产、理性消费。生态马克思主义具有团体本位倾向,侧重强调通过人民管理国家遏制资本泛滥、遏制物质主义对生态的威胁。在保护生态的目标上,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人类学两种学说殊途同归。二者只是理论侧重不同,并没有根本的矛盾。人类在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生态灾难频频降临的情况下,最终将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劝告。

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形成消耗了资源,付出了劳动成本,从经济视角上看是有价的;传统文化的形成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承载着今人的情感,从社会视角上看则是无价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代文化的产生将会使传统文化的地位有所调整,但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永恒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点是保护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